学习活动设计

(三)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聆听青春之歌】

第一课时

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学会运用三步阅读法,鉴赏诗词。感受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把握毛泽东笔下青春的主旋律:豪迈、自信。

1.第一步:诵读入境,整体感知

在诵读中充分调动视、听、嗅、触、味等方面的感觉经验来感知诗歌语言,用身心去读。

问题1:本词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哪几幅画面?结合刚才学生调动感官后读出的体验交流。

提示: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些图画绚丽多彩,动静结合,调动感觉经验的阅读,可以“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与动词为切入点,进行品读。

问题2:与改动过的下词进行对比阅读,景物描写有何不同?因景物的不同带来了情感的哪些不同?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老树枯藤,落木萧萧;秋江瑟瑟,舸舰迷津。孤猿哀啼,归鸟徘徊,一抹斜阳冷风急。怅寥廓,问万里秋风,家在何方?

小结:意(抒情主体的主观情感)+象(文本中的客观物象)=意象。作者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叫作意境。本词通过特定的意象,写壮景,抒豪情。

2.第二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毛泽东为何在此词中提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怎样的形象特点?

学生展示预习内容:本词写作背景。结合背景讨论得出青年毛泽东的形象特点。提示:有担当,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3.第三步:置身诗境,诗我共鸣

学生在自己的音乐库中选择一首曲调进行配乐朗读。

第二、三课时

学习3首中国现代诗歌和1首外国诗歌,运用第一课时中学到的三步阅读法,解读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1.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第一步:诵读入境,整体感知。调动感官的诵读可以结合情感配合肢体语言。学生讨论交流:这首诗歌中的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第二步: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学生讨论交流:“地球边上”在哪里?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带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预习中整理的诗歌写作背景“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来解读。提示:“地球边上”不是地理学概念,是文学概念,我们每个人脚下的立足点,就是“地球边上”。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与地球(世界)的关系时,我们的视野就会在“地球边上”,我们的“豪情”就会具有“力的绘画,力的舞蹈……”;“谁”是诗人郭沫若,也是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的一类人;这首诗歌应和时代精神,挣脱“格律诗”的束缚,开创了自由诗体,读来激情澎湃,这正是郭沫若汪洋恣肆时代情感的自由宣泄。

第三步:置身诗境,诗我共鸣。仿照句式,写一段话,小组合作完成朗诵。

例文:毛泽东,立在“地球边上”,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时,不禁放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闻一多《红烛》

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历史的遗产。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耀,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闻一多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相比,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因此,在对《红烛》这首诗歌进行三步阅读法鉴赏时,第一步:重点解读“红烛”这个意象的象征含义,以及它的含义的传承性与创造性,借此理解这首诗歌鲜明民族性的美学特征。第二步:通过反复诵读,借助关键诗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了解诗中的比喻、拟人、反讽手法以及《红烛》所体现出的作者关于诗歌的三美主张。第三步:结合三美原则,当中的绘画美可请学生画一支红烛,烛光荧荧,烛泪点点;其建筑美可结合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来解读,通过入境配乐朗读,感受中国象形文字在视觉(形象、画面、色彩)方面的冲击;其音乐美可配乐,酝酿情感自由演唱诗歌(选做)。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两者同为新诗草创时期的重要作品,都属于浪漫主义风格。讨论:这两首新诗从内容、手法、思想上共同呈现出了青春的哪些特点?提示:个性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的体现,澎湃的激情,炽热的向往,渴望打破和创造,富于想象。

4.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诗人昌耀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一座高峰,其历史地位已为共识,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将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中,展现出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饱经沧桑的情怀、博大的生命意识,最终构成协调的整体。

(1)反复诵读诗歌,交流:读完这首诗,你脑海里有怎样的画面?心里有怎样的感受?培养学生理解、表达、概括能力。

(2)理解关键句子,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知人论世,赏析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感受诗歌意境美。讨论:诗人说我“惊异于”,诗人惊异什么呢?诗人是如何描写雪峰落日和滑坡时壮丽景象的?

(3)赏析诗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感受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结合诗人写作背景深入思考诗中沛然而出的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讨论:诗人不细致地描写“雄鹰或雪豹”这样大的意象,却写“蜘蛛”的“可怜”“默享”,结合全诗看有什么作用?

5.雪莱《致云雀》

这是一首外国诗歌。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好像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的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韵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就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理解这首诗就是理解雪莱其人其诗的一把钥匙。

(1)自读、朗读、品读相结合,交流:这首诗歌带给你怎样的一幅画面?培养学生理解、表达、概括能力。

(2)理解关键句子,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知人论世,赏析诗歌意象及象征意义。分组讨论:诗中的云雀有什么特点?它被诗人比喻成什么?如何理解云雀这一形象?诗人综合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诗人与云雀有什么异同点?

可设计导学案中的练习题来快速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例如:

(3)总结拓展。比较阅读雪莱的《西风颂》,讨论交流两首诗歌异同点。

第四、五课时

学习2篇优秀的现代短篇小说《百合花》和《哦,香雪》。小说有3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其中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1.阅读茹志鹃《百合花》,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速读小说,概括故事情节,画出概览图。

(2)思考百合花和百合花被在小说中有何地位和作用?

A.得出白色“百合花”这种花卉的主要特点:色泽文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即清丽,纯洁,高雅……

B.理解与百合花被相关的情节。

请学生朗读描写百合花被的一段文字和“刚出门……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同乡”这部分内容。

再请学生复述被子的最后结局。

总结:被子是情节的一部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被子与展现人物性格相关。

(3)精读课文,挑选最打动自己的情节,进行探究式阅读,圈点勾画做批注。分析小通讯员、新媳妇、“我”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及作用,厘清情感变化、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进而结合写作背景总结小说主题。

(4)共同配乐朗读席慕蓉的诗歌《结局》。

2.阅读铁凝《哦,香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速读课文,厘清故事情节。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情节之间的过渡语分别是什么?

提示:小说主要写了4个情节——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过渡语是:“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2)再读课文,进行探究式阅读,圈、点、勾、画、做批注:火车进山之前,台儿沟是什么样子?火车进山之后,台儿沟是什么样子?大山象征什么?火车象征什么?

(3)精读课文,通过典型情节,对比凤娇等女孩与主人公香雪表现的异同,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小说主旨。可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例如:分角色读第一次与“北京话”对话和回家路上姑娘们的对话,讨论她们各是什么性格?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也可继续运用圈、点、勾、画、做批注的方法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4)布置续写结尾的任务,以“十年之后”为题,给《哦,香雪》续写结尾,字数在200字以内,探究小说主题。

第六、七课时

整合与探究,寻找角度总结本单元作品异同点,提炼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作家青春吟唱的主旋律,感受青春作为一首交响乐的精彩和多姿。

(1)阅读5篇诗词作品(表1),利用表格形式归纳,抓共性,找规律,同中求异。学生总结不同的意象、意象群所带来作品的不同意蕴,以及情感表达最终的不同;概括每篇作品里的青春主旋律;同时进一步思索传统诗词与新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的传承性与创造性特点(选做)。

表1 五篇诗词作品整合与探究

(2)小组采用朗诵、演唱等多种方式,自选本单元诗歌(也可选择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进行竞赛表演,鼓励学生多样化表演,可录制视频留存。在小组合作表演的过程中,感受青春之美、青春之活力,热爱生命,激发学生在青春里奋力拼搏的斗志,使学生也由此爱上诗歌,爱上文学。

(3)精读2篇小说(表2),利用表格形式归纳,可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比较同一篇小说里同一人物对相同事、物前后的不同表现和心理变化,不同人物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不同小说中主人公形象的异同。结合小说写作背景,理解小说主题。概括2篇作品里的青春主旋律;深层次探究2篇小说对现代小说散文化和诗化特征的尝试与推动(选做)。

表2 2篇小说的整合与探究

续表

【任务二:创作青春之歌】

第八、九课时

选择青春旋律主基调词,撰写独属自我的青春之歌。

(1)根据统编教材第一单元学习任务的要求,归纳诗歌的写作要点,尤其注意借鉴本单元诗歌在意象选择、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手法,教师进行补充讲解,明确诗歌写作基本要求。

(2)学习写作诗歌。结合本单元诗作和能引发学生思考的作品,结合自身经历,发挥想象写一首诗歌,可以是新诗,也可是古体诗词。尽量使诗作多一些“诗味”,汇总所有同学的诗作,全班合作编辑一本诗集作为青春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