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四、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本单元隶属“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把文学阅读与写作安排在同一个任务群中,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在观念上理解文学写作对语文学习的价值,也要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去打通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人生自有诗意”单元的学习,包括“诗意地探微”和“诗意地表达”两组任务。又分别对应着“品读诗句,感悟诗人情怀”“诵读诗句,区分诗歌体例、诗人的风格特征”“精读诗句,掌握抒情所用的方式手段”“用优美准确的语言描绘诗句中所展现的画面”“写作文学短评”共五组具体学习活动。

第一组学习任务“诗意地探微”侧重于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核心知识有太多,面面俱到不现实。这个单元我们落实的是意象和意境,是情感和风格。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之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以之作为学生学习的补充,拓宽学生视野。

第二组学习任务“诗意地表达”侧重文学创作。指向生活,学以致用,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价值取向。在阅读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论证能力,是一种理性思维的锻炼。

注重读写一体化。阅读和鉴赏需要表达和交流来外显,表达和交流乃至综合实践活动既有自身任务性写作价值,也推动阅读,其本身也是阅读的另一种形态。

在“评价”中,以学习的真实主动性作为基础标准,以热爱古典诗词甚至尝试创作为较高标准。

【任务一:诗意地探微】

(1)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学会批文入情,寓情于景,以音传情。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短歌行》《归园田居》两首诗。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体会诗人的情感。比较鉴赏2首诗歌中面对人生困境反映出来的不同求解方式。

(3)第三课时是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做了一个比较。这3位诗歌风格迥异的诗人,绝对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而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丰富隽永的意蕴和浑然一体、令人陶醉、促人顿悟的意境,让人流连忘返,沉迷于其中。学习不同的风格,了解不同的人生,从多角度更深入去了解唐代诗歌与诗人,增添文学底蕴,增强文学素养。

(4)第四课时是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去理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抒发情感所运用的方式,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5)第五课时设计成一个简要的专题学习,选择了学生较熟悉的苏轼,让学生能够掌握专题学习的方法,获得专题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能够从专题学习中汲取作家或者作品人物的精神力量,为未来的人生旅程点灯。

之所以从8位诗人中选择苏轼,是因为学生学习过苏轼的众多作品,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而苏轼面对人生的逆境,不断成长的乐观豁达情怀,当之无愧为当下高中生人生学习的范本

(6)第六课时是将婉约词风与豪放词风做比较。如果时间允许,适当增加2个流派不同词人的代表作,去品读,去赏析。如果学生能从苏轼的豪放中关注到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婉约,能从李清照的婉约中关注到她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放,不妨鼓励学生去继续挖掘,去阐述自己的见解。

【任务二:诗意地表达】

任务二包括2个活动,一个侧重对诗词场景的描绘,一个侧重学生形成自己观点后的表达。

(7)第七课时侧重学生的积累以及对素材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目前的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8)第八课时是关于文学评论的写作。

在人们的观念之中,文学评论是一种高大上的文本,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极少涉及,教师也可能感觉有点陌生,认为似乎只有从事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才会去写。

其实,文学评论属于论述类文章的一种,论述类文章就是以说理为主的文章。

中学生写文学评论,一般以短评为主,即聚焦于文学作品中的某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一定的论证即可。学生刚开始练笔,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首先可在阅读过程中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记下作品要点和阅读鉴赏的体会,积累素材。而后根据需要,选用杂感、随笔、评论等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完成文学评论写作。最后再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教师可依照论述类文本写作要求对学生进行指导。评论写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论证能力,是一种理性思维的锻炼。

(9)第九课时设计的是班级诗词大会,其目的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对诗词的兴趣,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只有将诗词的学习落到实处,才能构建生本课堂,走向语文学习的远方。

人生自有诗意,诗意美在四季。实施“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任务群,我们既要领会课标精神,也不必放弃多年来课程建设、教学探索取得的宝贵经验。任务群的教学需要新探索,这与文学读写活动的个性化在某种意义上又是契合的,都需要我们用开放的心态来对待,这应该也是所有学科教育教学的根本规律所在。

这个诗意的单元,用诗意之心去设计单元教学体系,只希望能让学生葆有一颗诗心,去寻觅属于他们自己的诗与远方。未来,可期。

(鄂州市葛店高级中学 余寿端 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