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1课时)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凭借其主题的深刻性、情节的丰富性、人物的复杂性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名作。普及阅读必然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然而,这样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紧密结合的巨著,却有着一定的阅读门槛。它高深莫测,文字“里外皆有喻”,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望而却步。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并能在浅层次上读下去,最终在深层次上得到阅读感悟,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增加知识储备,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能让学生体悟人生哲学,促进身心发展。
活动一
推荐书籍就像是给这一书籍做广告,做宣传。如某部电影还未播放,观众们早就知晓,并且大有急不可耐、不看不罢休的情绪。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宣传的力量,宣传的效应。给学生推荐《红楼梦》时,老师一定要把这一名著在文学上的历史地位、文学影响、人文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告知学生,也可以简单讲讲书中的神话故事、宝黛钗的爱情纠葛。从而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加强学生的阅读驱动力。
示例:
1.三则神话故事——石头补天、绛珠还泪、太虚幻境
“石头补天”和“绛珠还泪”两个故事可以扣住“顽石”“美玉”“神瑛”三个词语的词典意义和文本的形象意义进行异同比较,引导学生了解贾宝玉的来历、才用、品德、性情等特点,理解宝黛爱情的前世因缘。
“太虚幻境”可以选读图册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引导学生了解其运用的谐音法、图画法、拆字法、寓意法等,从而举一反三,能自主阅读并理解其他判词和曲文,了解贾府众多女儿的不幸命运,对贾府运数合终、子孙无以继业、最终走向衰颓局势的预示。
2.宝黛钗情感纠葛
宝黛爱情,生长在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双重束缚下成长起来的对美好青春、自由爱情的憧憬和追求。然而,宝玉的泛爱、宝钗的金锁、湘云的金麒麟,让身体怯弱、寄人篱下而无人做主的黛玉对爱情的未来充满了迷茫与不安,这种不安化为了宝黛日常生活的一次次争吵,化为了宝黛钗之间微妙的纠葛。宝钗也有少女的天真烂漫,也有对爱情的觉醒与向往,但她时时用封建礼教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压抑自己青春的气息。宝黛钗的情感纠葛,表现了三个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但最终都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无情地毁灭了。
活动二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且关系复杂,身份有别。阅读时,必须厘清人物关系,用图示或表格的方式,简单勾画人物关系图。
示例:绘制贾府人物关系图。
(1)阅读前五回,略读冷子兴的“演说”及林黛玉初进贾府所见的宁、荣二府的面貌,厘清贾家主要人物关系,并绘制贾府人物关系图。
(2)精读第二回、第三回,将冷子兴“演说”和林黛玉观察的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志趣记录在图上。
【任务二:梳理情节,感受小说的魅力】(2课时)
像《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其丰富的人物和复杂的情节,一方面给小说带来了无穷的解读空间和无限的魅力,另一方面也给阅读和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予以激励和鞭策。在教学时,可以采取丰富的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活动,来鼓励学生阅读。
活动一
思维导图以各种形象的结构图的呈现方式,具有系统性和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或阅读之后,用思维导图整理下来。相较于充斥着密密麻麻文字的大纲,图表会让人清晰很多。
示例:
以事件为核心绘制思维导图。
活动二
以读书分享会的形式,就《红楼梦》的情节展开讨论。
示例: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3分钟发言,讲述《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可以围绕不同的线索展开。比如,一是家道中落的纵向主线,以贾府为中心,叙述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败的过程(就重点情节展开);二是人物聚散的横向主线,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叙述众多女性的不幸悲剧。
教师示例:
简要概括贾宝玉的一生:
第一时期:“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这是贾府家富人宁的时期,宝玉在其中享受荣华富贵,他与黛玉相爱,面临巨大压力,黛玉的病令他忧心,又有秦可卿、秦钟、金钏、“二尤”等人去世,蒋玉菡被抓、柳湘莲出家等伤心事。
第二时期:“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这是一段家亡人散、世态炎凉的悲惨经历。从抄检大观园开始,宝黛爱情悲剧、大观园女儿悲剧、贾府获罪抄家悲剧连番上演。宝玉经受不住这些打击,自丢玉后就神志不清,虽然与宝钗成婚冲喜,终究是疯疯傻傻,没有一天安宁日子。
第三时期:“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在和尚送玉后,宝玉重入太虚幻境变化的真如福地,领悟三世情缘,梦醒后了结由通灵宝玉注定的金玉姻缘、高魁贵子等项入世使命,最后悬崖撒手,由一僧一道送归青埂峰。剩一石归位后,真正复还本质,精神完足,与天地合一,再也不会打动凡心、依恋红尘了。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补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印象,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任务三:鉴赏文本,观察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课时)
可以从下面4个活动中任选2个开展教学。
活动一
在梳理情节之后,学生已经对“大观园”中的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感受人物的魅力,可以进行人物猜谜的活动。
示例:
学生每人准备一两段描写“金陵十二钗”的文字,文字可以是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也可以是人物的诗歌作品。将准备好的文字统一书写于小纸条上,纸条统一放置于纸盒内。学生依次随机抽取,现场打开纸条进行猜谜,猜猜所写的人物是谁。
要猜出人物,除了要熟悉作品外,更要对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有所分析。所以,“猜谜”是回忆、联想、推断等多种思维活动的综合过程,对于阅读《红楼梦》大有助益。
活动二
金陵十二钗图册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有大橱装载着各省薄命女子的生平判词,遂找到自己家乡金陵的柜子取册观看,有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三册。册中有图画有判词,无有名姓,但读者自己可以看出所指之人均为宝玉身边的女子。
判词的解读对于《红楼梦》人物的理解、结局的探讨、主题的挖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开展“班级朗诵会”带领学生解读判词。
示例:
以“元迎探惜”四春为例。
步骤一: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下寻找对判词解读的资料,尽可能地多寻找。
步骤二: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20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终无意趣”。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在外人看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应该满足了,但元春的结论却是懂得了“辨是非”,认识到了宫廷内部的种种黑暗和腐败,对自己的生活道路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的“三春”是指元春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初春”寓指元春,这句意思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最后一句“虎兔相逢大梦归”,“虎兔相逢”指虎年和兔年之交,元春死时既是虎年的末尾,又是兔年的开始,所以说“虎兔相逢”,“兔被虎吃掉了”,是元春入宫作妃的必然结局。作者在这里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了一般人都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权!(注:有些版本为“虎兕相逢大梦归”,“兕”是犀牛的一种,古本中的这种说法体现了两种力量的平衡。)
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首句“子系中山狼”中“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中山狼”用的是《中山狼传》的典故,比喻凶狠残暴而又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是比喻迎春丈夫孙绍祖的险恶狠毒和迎春的苦难。
“得志便猖狂”写得意后便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候缺题升”,一跃成为“暴发户”。贾家衰败后,孙绍祖逼债,并任意践踏迎春。最终“一载赴黄粱”,即一年之后迎春被丈夫孙绍祖凌辱致死。
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是贾府的三小姐,贾政之妾赵姨娘之女。“才自精明志自高”指的是她的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生于末世运偏消”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暗示探春将远嫁边疆,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出嫁时乘船而去。句中的“清明”点出她将在清明时分远嫁他乡,如在综观画里的女子一样在船上对着江边“掩面泣涕”,挥别父母家人,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贾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词首句“勘破三春景不长”中“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字面上指暮春(即春末),实际上指惜春的三个姐姐(即元春、迎春、探春)这“三春”的遭际悲苦。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缁衣乞食”的生活。
这首判词写惜春由三个姐姐的不幸遭遇预感到,自己将来也不会有好结果,决定出家为尼。但这条逃避现实的道路凄凉孤独,仍然是行不通的。诗里流露的同情与惋惜,明显地反映了作者的矛盾心情。
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四位姐妹,“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道出了四位姐妹悲惨坎坷的命运。
步骤三:各个小组交流阅读经验,分享赏鉴人物心得,熟悉解读文本。
步骤四:各个小组选派代表在班级进行朗读,师生点评。
活动三
《红楼梦》中由曹雪芹所执笔的只有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等人整理的,其结局一直以来都是红学家争论的焦点。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地寻找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阅读后四十回,通过小组合作,采取讨论会的形式,探讨文中“金陵十二钗”的结局。
示例:
1.史湘云的结局
在高鹗等人整理的版本中,湘云嫁给了卫若兰,但卫若兰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只留下史湘云一个人守寡直至终老,而在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史湘云则是成为一名船妓。
2.林黛玉的结局
第一种,林黛玉是病死的。在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大婚之夜,林黛玉急火攻心,气绝身亡。
第二种,林黛玉是上吊而死的。判词里有一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前一句似乎暗示林黛玉最后是在葬花处的林子里上吊身亡的,后一句则暗示薛宝钗死在冰天雪地里。
第三种,林黛玉是跳水自尽的。因为林黛玉号称“潇湘妃子”。而“潇湘妃子”的典故来源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相传舜南巡时死亡,葬在湖南九嶷山。娥皇、女英闻讯赶至湘江,跳入湘江殉情。二妃死后成了湘水女神,人们也因此叫她们湘妃、湘夫人。所以根据“潇湘妃子”这一典故,推测黛玉最后是跳水自尽的。
活动四
诗词能显现人物的内心,彰显人物的性格。读懂《红楼梦》中的诗词,才算真正读懂“金陵十二钗”。
示例:
1.比较两首海棠诗,深入体会不同人物的诗作体现出的性格和思想
咏白海棠(其一)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其二)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两首诗里的白海棠有哪些不同的情味?你觉得各是谁写的?
教师提示:这两首诗以白海棠关联自己,以花写人。
第一首诗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风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亭亭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不语”一词可见其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其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在经过仔细分析之后,第二首诗的作者便呼之欲出了。学生可模仿第一首诗的分析,对第二首诗进行解读。
2.精读《葬花吟》,泛读林黛玉的其他诗词,体会林黛玉独特的诗歌风格
教师点拨:可以从意象、意境、手法、情感等角度来思考。
【任务四:思考主题,体会作品的深刻性】(4课时)
活动一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以下四种见解为多数人所认同。
(1)女性赞歌:借青年女子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来赞美女性的智慧品性。
(2)爱情悲歌:借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歌颂反抗封建礼教的自然真挚的爱情。
(3)家族挽歌:借四大家族的衰亡史,展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剖析社会矛盾。
(4)人生幻灭:借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冲突,以及最终理想世界的毁灭传达人文意识。
如何让学生深入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难题。如果直接将上述主题分析讲解给学生,固然能使学生迅速地获得认识,但是由于缺乏体验和探索,就可能使得关于作品主题的探讨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而不能深入地体会《红楼梦》的主题的深刻性。
示例:
探讨主题二:借宝黛的爱情悲剧,歌颂反抗封建束缚的自然真挚的爱情。
主要任务:为宝黛的爱情悲剧编拟话剧剧本大纲,撰写其中的一幕。
第一步:阅读《红楼梦》第三至五十七回有关章节,梳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发展过程。
第二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拟定剧本的场次。
要求:(1)确定宝黛爱情发展中社会因素、个性特点、主题要求形成的冲突点。
(2)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场景表现其爱情故事。
第三步:以分场剧本的格式撰写一幕剧本。
要求:(1)选定你认为最能够体现宝黛关系的情节,作为这一幕的底本。
(2)设计舞台背景,在剧本上注明第几场、地点、时间、人物并介绍具体景象。
(3)根据这一幕的情节撰写人物对白。
(4)为对白增添舞台提示,特别是人物动作。
第四步:参考《红楼梦》的其他表演形式(比如电视剧、越剧、电影)对这一幕的展现,反思剧本是否体现了冲突,彰显了主题。
第五步:试演,并根据试演的效果修改剧本。
活动二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建立学习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订研究方案和计划,可以是两人一组,也可以是三五人一组,分工合作,共享资源,随时交流研究成果,做到不断充实、深化和提高。
活动三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研读和充足的探讨之后,要求学生将所习得的知识和所获得的感悟整理成一篇完整的论文。
示例:
第一步:确定选题。
选题可以由个人提出,教师审核确定,也可以由教师推荐。
比如:
(1)贾宝玉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2)贾母等人更喜欢黛玉还是宝钗?
(3)曹雪芹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晴雯之死?
第二步:学写综述。
综述是在大量的原始文献基础上凝聚成的情报性文献,提供综合信息,指导科学研究。综述的要求如下。
(1)综述力求准确。对于主要事实和基本过程要如实叙述,力避模糊歪曲。
(2)综述力求客观。围绕着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观点,还有支撑这些观点的许多材料。不能有偏向性地选择一部分材料,凸显个别观点,而无视另一部分材料,抹杀其他一些观点。
第三步:组织正文。
这部分必须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一般学术论文的论述方法有两种类型:一是实践证明,即用作为实践结果的客观事实来检验、证实某种理论的可靠程度;二是逻辑证明,即用一个或几个真实判断来论证、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逻辑证明由论题、论据和论证三个部分组成:论题,就是需要加以证明的问题;论据,是用来证明论题的依据;论证,是论题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证明方式。撰写一般学术论文,必须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和逻辑证明,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写作时以观点为轴心,用材料贯穿全文说明观点,使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用观点去表现主题,使观点与主题相一致。
第四步: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是经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作为《红楼梦》学习总结的结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必过于勉强。
要求学生将参考文章、书目附于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