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劳动之乐】(2课时)
第一、二课时
活动一
品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描摹画面,明确诗歌表现手法,想象古代劳动场景,体悟古人劳动的欢愉心情,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朗诵评价表:小组确定评价标准,组织进行集体评议,从情绪是否符合文本基调、节奏是否符合文本内容、姿态是否符合作者身份、声音是否符合表达要求、配乐互动等角度确定朗诵评价表。
1)《苢》
(1)初读《苢》,疏通大意。
(2)品读《苢》,抓关键字“采、有、掇、捋、
、
”解读,明确《诗经》“重章叠句”的手法和诗歌情感。
(3)精读《苢》,展开想象,体味采
苢的姑娘们劳动的欢愉。
2)《插秧歌》
(1)劳动诗句导入,了解作者,初读感知诗歌。
(2)解题,疏通文义,概括诗歌内容。
(3)品读诗歌,抓住白描和比喻手法,明确诗歌情感。
学习方法小贴士:勾画关键字词、旁批读书法。
3)比较阅读
这两首诗都是关于劳动的颂歌,但是他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明确:
(1)表现手法:《苢》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
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充满着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运用白描和比喻的手法,描写金家老少齐上阵在雨天抢插秧苗的场景。渲染了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
(2)情感主旨:《苢》描绘出一幅远古太平盛世人民生活和乐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插秧歌》体现了农人种田的艰辛及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活动二
读写测评(根据学习条件任意选择两项)。
(1)扩写《苢》或《插秧歌》中的劳动场景,要求不少于200字,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2)观看“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建设场景视频,描绘视频中的劳动场景。
(3)搜集整理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劳动场景的描写片段,推荐赏析并交流。
(4)安排一次集体劳动,要求学生描写劳动场景,描绘出劳动的滋味,不少于200字。
(5)运用相关软件,制作一篇表现劳动欢愉的短视频。
小组交流推荐,大组PK,互赏互评,交流经验得失。
【任务二:劳动之美】(5课时)
第三、四课时
活动一
阅读3篇人物新闻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评价。
提示:①抓住新闻的5个“W”1个“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②注意人物描写的手法,注重细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学习小贴士:一边阅读一边旁批,也可勾画关键词句。
活动二
全班交流活动一取得的学习成果。一位同学发言时,指定某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或补充或质疑或进行答辩式提问),形成生生对话。后期教师加入,形成师生对话,见表1~3。
提示:注意表述的概括性,针对性与逻辑性。
表1 袁隆平
表2 张秉贵
表3 钟扬
第五课时
阅读“常见的新闻体裁”相关资料,了解常见的新闻体裁及特点,重点学习新闻通讯相关理论知识。
活动三
分小组搜集人物通讯的含义、类型、写作方法、结构的意义和原则等相关资料,制作学习幻灯片,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新闻通讯相关理论。
重点提示:
通讯的结构形态多种多样,不像消息那样有既成的模式。通讯写作,在结构上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结构要服从主题的需要。
(2)首尾圆合,文情畅达。
结构的主要环节无非是开头、结尾;层次、段落;线索、脉络;主次、详略。所谓首尾圆合,文情畅达,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例如:《心中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3)新颖活泼,不拘一格。
通讯的结构要巧妙,要新鲜,要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第六课时
活动四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人物通讯理论分析这三篇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活动提示:①分组选择一篇人物通讯,抓住语言特点、写作手法和行文结构分析。②分享交流,学生互相补充质疑点评,老师解疑。
参考小结:
(1)抓住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来凸显人物精神品质。
(2)行文结构之小标题式和首尾照应式。
《喜看稻菽千重浪》是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本篇通讯全面地记叙了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以张秉贵“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探界者”钟扬》采用小标题的结构,通过人物的语言和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表现了“探界者”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第七课时
活动五
(1)阅读《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资料,观看相关视频。
(2)搜集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人物事迹。
(3)学会正确评价人物,仿照课文写一篇人物通讯。学生对照人物通讯特点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推荐分享优秀人物通讯。
(4)收集资料,多阅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讯,推荐分享交流写作特点。
(5)以小组为单位,仿照课文小标题结构,尝试写一篇人物通讯。
A.在社会上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人物;
B.学校的老师(也包括校内的工作人员);
C.班上的同学。
写作提示:选择先进人物、典型事例进行报道,弘扬正能量,结构层次清楚,语言简明生动,具有新闻时效性。
【任务三:劳动之质】
第八、九课时
活动一
分小组搜集学习新闻评论的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文本分析。
学习提示:了解新闻评论的定义及特点,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区别),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新闻评论理论和文本思考,结合具体的段落句子分析文本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参考小结:
(1)文本结构:提出工匠精神—分析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
(2)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
(3)语言特点:整散结合,大量运用成语和修辞手法。
活动二
探讨工匠精神在当下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工匠精神对于指导当下的学习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并结合文本和理论思考优秀新闻评论的特征。
(1)观看纪录片《大国工匠》,了解相关人物事迹。
(2)收集资料,积累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和相关名人名言。
(3)探讨“工匠精神”对于学习的意义,用理论指导实践。
(4)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按照评价标准(见表4)评选优秀新闻作品,合作撰写推荐书,阐述推荐理由,与新闻作品一起在全班展示、交流。
表4 参考标准
活动三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交流探讨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最后进行写作实践。
写作测评:(二选一)
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人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人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人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教过两代人的山村小学教师,救死扶伤护佑生命的医生,精心擦拭每一块玻璃的保洁阿姨,春耕秋收辛勤劳作的农民,等等。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劳动者值得我们关注,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少事也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