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面对自然的个性感悟与共性感悟】(3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
1.批文缘景
学生自读课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思考:
(1)《故都的秋》描绘了几幅秋景图?分别给这几幅画面命名。
(2)《荷塘月色》作者描绘了月下荷塘及周围环境几幅画面?分别给这几幅画面命名。
2.入境得意
从两篇文章中,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分析其景物特点,把握写景手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文章主旨。(见表1)
在班级举办朗读会,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后说明理由。(见表2)
表1 文章主旨
表2 语段赏析
续表
3.分组讨论两篇文章的写景技巧,最后全班交流总结,教师补充并板书
(1)抓住景物特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不同地域。
(2)调动各种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
(3)选好角度和顺序:定点观察、移步换景、散点观察;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4)巧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烘托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第二课时
活动二
1.郁达夫作为一个南方人(浙江人)为什么认为南国之秋比不了北国之秋
(1)民族“悲秋”审美传统心理的积淀。“悲哉,秋之为气也”。
“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赋》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2)日本“物哀”美学思想的影响。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体现的正是日本物哀美学追求的“幽寂、玄妙”之美。
(3)时代情绪和作家本身气质。
“都”意味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故”意味着过去,消逝在时间深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苍凉沉重感。
2.梳理作者夜游荷塘的活动轨迹和心灵轨迹,体会在不同地点、面对不同景物时的情绪
选择合适的词语描述,讨论作者活动空间与情绪变化之间的关系。
——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喜悦。
第三课时
活动三
散文贵在有“我”。欣赏散文的关键是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和个性。细读两篇课文,发现“我”的存在。
陈日亮:“(郁达夫)融进了太多只属于他个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故都的秋,与其说是故都北平所独有的,不如说是专属于郁达夫,只是郁达夫的秋。”
王荣生:“《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心灵中独有的镜像,它是世界上任何人从未见过,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所未尝见过的荷塘。”
两位学者都认为这两篇散文“景”背后灌注了“我”的审美和情感。选取一篇文章,结合具体语段,针对上述观点写一段点评文字。
示例1:《故都的秋》作者为什么并不重点描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经典的大众的秋景?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
因为作者要表现他所偏爱的“清、静、悲凉”的秋味,陶然亭等经典的景致是外来人最容易注目和把握的,必定是人头攒动,热闹喧嚣的,不为作者所喜。而无论是牵牛花的冷色调、槐蕊的来去无踪的落痕、秋蝉的衰弱,还是秋雨的微凉,以及秋枣全盛之后生命凋零、尘沙灰土的北方世界。这些都是作者审美情绪的反映,是最能够体现郁达夫悲凉情绪统摄下的“秋味”的。
注意:当“我”与物、人与情境、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时,在相互作用、相互激发中,二者的色调和价值往往能得到升华。在观照和互动的过程中,便容易显出境界的差异,或能读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社会现实以及生命价值的态度和情怀。
【任务二:面对自然的感悟与作者人生经历的关系】(2课时)
第四课时
活动一
(1)学生小组合作,自习《我与地坛》,整理作者史铁生的生平资料,制成知识卡片。
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21岁),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2010年12月,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作品:《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2)小组合作探究:“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当时“我”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颓废、迷惘。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活动二
(1)阅读全文两个章节,找出五条最打动你的词句,并说出理由,小组交流,再选出小组的五个词句。
(2)“三点式”阅读,进入史铁生的心灵密室。
重读全文,从痛点(人生艰难、伤心之处)、悟点(生命感悟、思索之点)、美点(表达独到、有味之语)这三个角度来梳理并摘抄原文语句,并附上自己的解读,在个人阅读基础之上,小组内讨论,每组每点推选一个语句。
根据学生的阅读摘抄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对部分句段的理解加以追问。
师生总结:地坛是离史铁生家很近的一个古园,因此也成了他双腿残废后最开始选择“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但慢慢地,地坛之于史铁生不只是供自己与世隔绝的避难所,而是他得以思考生死、体会母爱、品味四季、静观人世、理解苦难、坚持写作、获得超脱的“大地之母”、精神家园。地坛承载和其中过往的一切景与人让作者产生了独特的充满深邃哲学思考的人生感悟,找到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第五课时
活动三
1.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景物的特点,分析运用的写景技巧。)
对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史铁生的人生感悟是独特的,这和他承受着因残疾而导致的苦难有关,但它超越了自我,对人的生存状态和意义,包括对生与死,都有深邃的思考。学习时要深入理解,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文章在景物描写和往事追忆中穿插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语句,这可以作为理解作者思考的突破点,阅读时要重点关注。要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对话”,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
文中除了对生命的思考,还有一条线索是对母亲的怀念。体会其中的母爱,想想为何作者怀有痛彻心扉的悔恨和对母亲深深的歉意。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注意欣赏文章是如何在清明如静水般的行文里,表达诚挚感情的。
2.结合郁达夫的人生经历,思考:为什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清、静、悲凉”的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整理好后展示分享。
【任务三:面对自然的感悟与作者思维方式的关系】(3课时)
第六课时
活动一
1.学生自主学习苏轼《赤壁赋》和姚鼐《登泰山记》,了解作家作品
(1)《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时所作的散文。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写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名,被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到达黄州,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谪居生活中的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积极求索之后转向追求自我的发展、超越和心灵的自由。
(2)《登泰山记》也是姚鼐的代表名作。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12月28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2.学生小组合作
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翻译工作,并做好文言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的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学生自读旁批,小组讨论)
第七课时
活动二
(1)找出苏轼《赤壁赋》、姚鼐《登泰山记》这2篇经典名篇里里的景物描写段落,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写景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文中的景。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运用掌握的写景技巧,用现代散文的笔法将画面再现。选出优秀作品,全班展示。
示例:清凉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微波,此时,一轮皎洁的明月从东山缓缓升起,而后脉脉含情地在斗牛星宿之间移动,月光下的江面被白茫茫的水气所笼罩。水光与天光相接,云气缭绕……真是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2)分析这两篇课文里景物描写分别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赋》:乐——悲——乐。
《登泰山记》:对登泰山所见的雄浑之景的赞美,对万里壮丽江山的热爱。
第八课时
活动三
“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从自然景物描写来寻找作家的生活与生命历程,探究作家从自然景观中获取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和人生启示。
1.《赤壁赋》中,苏轼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苏轼对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对自己做出的回答,从容而大气。人世间的一切荣辱、得失、忧乐甚至生死,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可以寻得精神上的超脱。
苏轼少年得志,进入仕途后锐意进取,意气风发,“乌台诗案”后贬至黄州,落魄无奈,对当时的朝廷是心有余悸、腹有牢骚,但却欲言又止、欲罢不能。
因诗文而得罪当道的他只能缄口不言朝政,寄情山水外物、寓意诗文书画。黄州时期,苏轼创作了一大批反映自己思考“出”与“处”、“仕”与“隐”之间矛盾的文学作品,这类复杂的矛盾心态对于后苏轼时代的诗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苏轼具有崇高的文坛地位和人格魅力,所以对苏轼的崇拜在当时苏轼文学集团文人之中以及后世的文坛中都颇有市场和规模。并且,苏轼的思想融会儒、道、释三家,尤其是“乌台诗案”后苏轼更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得自身更具仁心禅意、仙风道骨,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文学、人格、文化高标,以至于后世追随者常常称之为“坡仙”。
此期间苏轼的内心经历了孤寂、淡泊、旷达的历程,这种穷且益坚、宠辱皆忘的坚毅与旷达,为他在后世赢得的无限追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是,东坡风流,成了后苏轼时代文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2.姚鼐的《登泰山记》将“义理、考据、词章”(即要求文章要表达一定的道理,并且有坚实的事实证据,同时也要文采斐然)融于一体,成功地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请结合文章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别从“义理”“考据”“词章”三个方面思考,学生展示,其他小组质疑补充,教师再补充整理。
(1)《登泰山记》的行文,以时间和自己的游踪为序而展开,依次记述了作者于隆冬岁梢从泰山南麓经中岭登上泰山之巅的沿途观感,在日观亭上所见日出的绚丽景致,日观亭附近的庙宇、皇帝行宫,归途中的石刻等文物古迹,以及冰雪泰山的肃杀寂静景象,以此表达对泰山的热爱。这是姚鼐“义理”的创作思想。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引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作注解,以古人名著来考证泰山的名胜。接着写道:“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东谷天门,远在秦汉时代,就是皇帝祭天、举行封禅仪式的地方;东谷也是古时人们登泰山顶峰通常经由的山口。这体现了他“考据”的创作思想。
(3)“观日出”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日出的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但姚鼐把日出的场面描写得十分壮观,达到了应有的艺术高度。文辞清丽,给人如诗如画的感觉。还有严谨的结构、错落变换的句式,都体现他“词章”的创作思想。“义理、考据、词章”的综合运用,使这篇文章成为古代散文中广为传诵的名篇。
【任务四:走进自然,热爱自然,感悟自然】(1课时)
第九课时
活动一
同一个人、同一个时节对大自然的感受与发现也会因某些因素有所不同,而每个人每一时刻的这些情绪体验都是独特的、珍贵的。
这五篇文章虽然创作年代不同、写作风格各异,但有一个显著的共性,即都有一个主观的观察和记录的主体——“我”,所以我们梳理作者所描绘的外部世界的情状,发现其对客体世界的处理方式(如取与舍、强调与忽略等),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上投射出的情感态度(如褒与贬、颂与怨),理解作者的情感基调与描写对象特质之间的作用机制,感受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背后的人生态度与情怀,如此才算把握住了这一单元基本学习方向。
在阅读、梳理、表达交流中,学生要学会尝试唤醒自己对大自然观察与感受的潜能,并将阅读中的发现迁移到自身对自然之景的感受与表达中,增强对语言的敏感性,丰富语言积累,提升文学审美趣味。
活动二
(1)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
(2)游览胜迹,登临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泰山为五岳之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写赤壁或秦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赤壁和秦山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A.“赤壁情结”可以细化为赤壁风景礼赞、三国英雄崇拜、坡仙景仰三个具体情结,这些情结容纳了寄情山水、建功立业、适时归隐、全身而退、哀叹英雄等儒道交织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人在封建制度条件下不断受到前代文化影响与思想因袭而生成的“集体无意识”结晶。
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家的宇宙哲学和儒家的伦理哲学的双重作用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具体到后苏轼时代中国传统文人的赤壁情结而言,英雄崇拜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儒家宗法制的负责任的态度,江山之兴和坡仙追慕则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寄情山水、纵身大化、及时脱身的思想。赤壁情结正是儒道互补思想的表征,其三种具体的情结表现则又归属两大思想类型,这三种情结互为补充、彼此相济,共同融会于传统文人的内心,使得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高而不自矜,处江湖远而不自哀,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既现实又飘逸,既稳重又洒脱,具备了宠辱皆忘、圆融自足的人格魅力。他们就这样一代代地传递着无穷的美好,推动着中国文化的悠悠进程。
B.“泰山情结”是指中国的名人文士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情怀。泰山之于他们,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具象,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象征。
(3)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散文。
写完后与同学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把全班的习作编辑成册,拟定书名,撰写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
(4)阅读欣赏更要将阅读经验应用于写作,指导并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学生自主完成活动,教师组织完成班级交流,要求学生指出优点及不足,并尽可能地提出修订方案。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争取打造更多的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