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治国以方】
第一、二课时
活动一
阅读第一课的三篇课文,疏通文言字词,掌握特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查找孔子及众弟子的相关资料,了解孟子、庄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
掌握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把握文义,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够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弄清作者情况和相关文化背景。
活动二
猜猜他是谁?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开展人物竞猜活动。
1.活动规则
学生4或5人为一组,每组先随机选择需编写的人物形象,然后结合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课外搜集到的资料,提炼出和人物相关的4个要点,提供给其他组竞猜。
例如:
(1)他是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
(2)他具有一定的治国才能,性情刚直。
(3)他曾向孔子问道,孔子劝他三思而后行。
(4)孔子觉得天涯海角只有他敢不管不顾追随自己。(答案:子路)
每次最快猜出人物的一组加1分,猜错扣1分,4个选项出示后仍无人猜出人物则出题组加1分,最终总分最高的一组获胜。
2.竞猜题编写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将人物的身份、神态、动作、语言和独特的个人经历等以简练的语言罗列出来,选项内容可以不出自课文,但必须和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相互印证。每个选项可以互为补充,也可以逐步清晰。最好不要在第一、二选项中就将人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揭示出来,以确保题目的趣味性。
3.参考资料
《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活动三
初步感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内涵。分析儒、道两家在治国之策上的异同,并在文中找出依据,完成表1。
表1 儒道在治国之策上的异同
分析过程: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见表2。
表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析过程
2.《齐桓晋文之事》
3.《庖丁解牛》
找出庖丁解牛的过程,分析理解。“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十九年而刃发于硎,皆因依乎天理。”《庖丁解牛》寓言而已,意味深长而给人启示。
明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曾皙鼓瑟,愿在暮春时节郊游歌咏而归,这恰恰体现的就是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不闻齐桓晋文之霸道,而推崇君王的“不忍人之心”,保民而王,正是王道仁政的体现。《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似是养生,实则牧民,顺应自然,方能游刃有余。儒道两家虽则一似积极,一似消极,但在治国方略上都含有“民本”思想。
第三、四课时
活动四
超级演说家,为诸子代言。设置情境,孔丘、孟轲、庄周三人穿越时空来到了汉朝,被提名参加丞相竞选,结合课文内容,为他们写一篇竞选演说词或弃选声明。注意要符合人物身份、思想主张和说理方式。
1.活动准备
(1)将全班分成4个小组,抽出一个小组做评委,其他小组每组由一人主笔,教师提供与人物相关的参考资料,其他组员将能够集中表达人物思想观点的内容进行摘录,并运用诸子擅长的论证方法,在不断的换位质疑中完善演说词,力图在演说中展示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独特风采。
(2)演说结束,请对方小组结合历史资料针对演说词进行评价,探讨其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评价时必须做到有理有据。
(3)演说词和评价词评分相加,分数高的一组获胜。
(4)教师总结,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先秦诸子的思想,了解其治国方略,进而大致了解中国两千多年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嬗变。
2.参考资料
(1)《论语·为政》《季氏将伐颛臾》。
(2)《寡人之于国也》《庄暴见孟子》。
(3)《庄子·养生主》(第一段),《庄子·人世间》(孔子、颜回访卫),《庄子·天地》(前三段及尧帝游华山)。
3.分析过程
(1)梳理孔子的为政主张,结合他与其弟子的问答,设计符合孔子性格特点的演说词。
(2)梳理孟子与庄子阐述观点的思路,结合其思想主张设计演说词。
(3)同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厘清孔孟观点的区别,使两位儒学大家的演说各具特色。
4.评分标准
(1)内容30%:要求内容紧扣人物的主要思想,逻辑严密,个性突出,富有创意,富有启发性和号召力,3分。
(2)技巧30%:发音标准,口齿清晰,普通话流利,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有现场感染力,3分。
(3)效果30%:形象端庄、台风良好,精神饱满,感情处理得当,演讲精彩有力,3分。
(4)时间与结构10%:结构完整紧凑,1分。
附:每个选手的最后得分是根据评委们的评分情况,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算平均分。
活动五
结合课文中的观点,向外国友人介绍儒道思想。
设计说明:学习活动要围绕课文内容来设计。阅读第一课的3篇文章首先要在活动中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3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儒道两家主要代表人物的风采,我们可以先从人物入手,探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身份对他们思想的影响,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对人物思想的深入把握。在活动环节,重点设计了演说活动,力求在演说准备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明确儒道有别,孔孟有异。与此同时也应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去发现和讨论先秦诸子思想的局限性。
古为今用是对中国古典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发扬,总结古代文化经典中先贤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带给我们的启发,学会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任务二:风云际会】
第五、六课时
活动一
在教师的引导和工具书的帮助下,熟读文本,理解内容,了解历史故事,积累文言字词。
按照第一课的积累要求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义。特别注意课文中的文化现象,如人物之间的称呼、宴会上的座次等。
活动二
烛之武“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鸿门宴》刘邦之智,项羽之失,“子房如龙,樊哙如虎”。这些人物在历史的星空中闪闪发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和相关资料,说一说哪一个人物(不限于提到的五人)最能掀起你心中的波澜,是你心目中的大英雄,请为他写一段人物推介词,要求能够辩证地看待人物形象。
1.活动准备
(1)推介同一人物形象的同学可以建立合作小组,共同讨论完成推介词的写作;也可以先各自独立完成,再交流分享,选出写得最好的参加推介会。写作推介词要抓住人物的特征,充分说明认可他是英雄的原因。
(2)各小组抽签决定上台顺序,依次进行展示,展示结束后全班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历史人物”。
(3)教师总结,对推介词进行点评,并对相关人物形象做补充说明。
2.参考资料
(1)《史记·项羽本纪》。
(2)《史记·高祖本纪》。
(3)《史记·留侯世家》。
3.分析过程
(1)找出课文及参考资料中能够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总结。
(2)总结人物打动你的优秀特质,思考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特质积极意义何在。
(3)推介词既要注意有理有据,同时还要关注词稿的文采和人物的时代意义。
4.评分标准
见表3。
表3 评分标准
第七、八课时
活动三
《史记·高祖本纪》中汉高祖刘邦论及成败之数有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其实并不尽然,张良克尽人臣本分,“忠言顺耳”;范增虽为良言,却以资历压人,毫无方法可言。众人皆知,烛之武能晓以利害劝退秦军,维护国家利益,若以范增之智,加诸烛之武之巧舌,历史风云是否又是一番新的变化?
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替范增运筹帷幄,替项王筹谋,想办法说服项羽削弱或除去刘邦。
分析过程:
(1)扮演范增的同学能够灵活运用烛之武在说服秦伯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在劝说过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认清当时的历史局势和项羽的性格弱点,扮演项王的同学加以反驳,语言要符合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
(3)还可以安排其他角色参与,如安排项伯、项庄等人物,以丰富项羽的形象。
活动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自然无法改变,在秦伯退兵,“项王为人不忍”的背后,隐隐约约都受到“礼”的左右。那么秦先与晋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仅仅是他的性格造成的吗?请结合课文和相关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阅读文本、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确定的以礼乐安天下的政治方针。礼乐制度的核心就是要使上自天子诸侯、下至普通百姓安守他们的职责和本分而不能逾越,以此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在诸侯林立、各自为政的春秋时期,“礼”则变成了一个借口——出兵与罢兵的借口,实际上有实力的诸侯国最终都只是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当时的盟主,甚至凌驾于周天子之上,这种局面下的“礼”最终沦为了摆设。
刘项二人当时实力悬殊,沛公似乎并不可能威胁到西楚霸王项羽,而项羽的刚愎自用确实有可能让他错失良机。同时,沛公确实先破关中,二人有约在先,此时痛下杀手,于“礼”不合。沛公又以极低的姿态谢罪,种种原因足以使得项羽迟疑。总之,项羽觉得刘邦不足为虑而相攻却必有损失。这与秦穆公以晋文公为对手、为劲敌,时刻加以防范,从而被烛之武说服实质上没有区别。
讨论到这里,可引导学生讨论烛之武游说成功的深层原因,辨析《鸿门宴》记叙中“不合常理”的地方。如讨论并思考:如果“鸿门宴”真的杀机四伏,刘邦又怎能轻易地从“四十万大军”的军帐中溜之大吉?还是说项羽并没有起杀心,只是为了敲山震虎?司马迁专程写到项伯乃项羽季父,而项伯却又为何处处维护刘邦?项羽若因重“礼”而理亏,却又为何在座次安排上对沛公“特殊对待”?讨论可以“百花齐放”,老师也需在此处引导学生们查阅资料并学习用论据支撑观点。
(1)参考资料:《屈完及诸侯盟》《弦高犒师》《申包胥哭秦廷》《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
(2)参考地图:
设计说明:任务二主要是围绕《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进行设计。史传文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和背景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特点,学习古人的言辞之美,深入探究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质疑的能力。活动创设情境,通过不断地推敲质疑完成前期准备,以成形的活动展现在师生面前,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辨性表达能力。
【任务三:鉴古观今】
第九课时
活动一
思辨性表达,结合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写一篇作文来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庚子鼠年,新冠病毒肺炎肆虐,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各省医疗队千里驰援。在抗“疫”同时也不忘保民生,全国安全复工复产,各地领导直播带货,亦有“小朱配琦”等人民喜闻乐见的带货形式。与此同时,中国更显示出大国责任,在国内疫情稳定的情况下医疗队一省包一国,及时给予国际援助。当国家受到某些国家政客不怀好意的诬蔑时,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耿爽言辞犀利,坚决维护国家形象。
中国抗击疫情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请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在班会活动上谈一谈“中华文明之光”对全人类抗击疫情的积极意义,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运用本单元内容作为论证素材。
活动二
总结积累。将本单元的文言词汇做梳理总结,将常见实词、虚词的不同义项和例句总结在一起,形成知识积累卡片。除阅读诸子及史传文原著文献之外,课下还可以阅读相关评论性书籍。
参考资料: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鲍鹏山《寂寞圣哲》,王维堤《左传选评》,韩兆琦《史记选注汇评》
设计说明:任务三是对第一单元的总结。作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我们应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引导学生探究诸子思想之精妙,探究儒道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如就他国抗疫不力的情况,可以谈中国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国家紧紧依靠人民,始终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符合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中华文明之光”是后世子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学习最后,总结积累文言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