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三)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激趣与引导】

第一、二课时

本任务是通过主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走近四位大家,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初步掌握阅读知识性读物的基本方法。第一课时为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课时为小组成果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分工合作,每人向自己小组的组员介绍一位大家的相关经历,选择避免雷同。

活动二 

从文章标题解锁阅读方法。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人类征服疾病的过程即发现青蒿素并研制成药治疗疾病的过程,抓“青蒿素”从发现到研制成功经历的阶段。

《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叙述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过程,抓成为物理学家的特殊经历。

《中国建筑的特征》——抓特征。

《说“木叶”》——探究诗歌意象,往往与意象暗含意义有关,抓含义。

【补充材料】

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以小步》,演讲与学术论文相结合。

加来道雄《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自传性质的科普文。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科普文,说明性强。

林庚《说“木叶”》,学术论文。

活动三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地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做出的贡献,让读者一目了然。

图示如下:

《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第一部分(第1段):总起,点明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并且引导作者走上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第二部分(第2~11段):主要叙述童年趣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引发作者对物理多维空间的思考与探索。

第三部分(第12~18段):主要叙述童年趣事——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好奇,促使作者投身实践,走上理论物理学家的道路。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一部分(1~2)引子: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主体一: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重点一)

第三部分(14~17)主体二: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重点二)

第四部分(18~20)总结: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建造新中国建筑。

《说“木叶”》:

【任务二:梳理与探究(一)】

第三、四课时

本任务主要梳理与探究《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这两篇文章,第三课时为小组合作学习,第四课时为小组成果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 

屠呦呦和加来道雄两位科学家是如何走上各自科学探索道路的?他们两人的科学探索之路有什么异同之处?对你又有什么启示?

活动二 

文章标题是“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而文中又说“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瑰宝”。“一小步”与“瑰宝”这不是前后矛盾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活动三 

加来道雄为什么会遐想鲤鱼世界有“鲤鱼科学家”?他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外界的遐想说明什么?

活动四 

结合加来道雄的经历,对比我们自身实际,谈谈为什么日本有很多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而中国科学家却很少,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几乎没有?

活动五 

结合屠呦呦和加来道雄的经历,谈谈作为一名卓有成绩的自然科学家应具有什么样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任务二:梳理与探究(二)】

第五、六课时

本任务主要梳理与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这两篇文章,第五课时为小组合作学习,第六课时为小组成果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学习之余,除了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外,还要注意学习和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便于以后阅读其他知识性读物。请同学们将自己查找的关于说明文相关知识及阅读方法进行小组交流。

明确: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而对某方面的科学知识进行说明的文章。相关知识点如下: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做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列数字、分类别、列图表、做诠释(解说)、引用等。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3)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但也使用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

(4)语言特点:简洁、明确、通俗、生动。

(5)提取关键信息方法:①摘句法,即摘取文段中中心句或关键句;②整合法,从零散信息中筛选重要字词加以整合成较完整内容;③比较阅读法,将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加以区别,从而明确概念。

活动二 

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圈点九大基本特征关键词,思考: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请用思维导图加以展示;②概括九大特征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由整体到局部,由主(结构)到次(装饰)。

说明方法:

举例子——如“装饰部分”;

引用——诗经“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打比方——将墙壁比喻成“帷幕”;

摹状貌——斗拱、举折、举架;

做比较——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

下定义——举折;斗拱;

做诠释——分析“个别建筑物”。

活动三 

“树”与“木”生物学上概念一样,没有区别,林庚先生却发现在诗歌中很少使用“树叶”这一意象,反而经常使用“木叶”,请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树”“木”“树叶”“落叶”“木叶”“落木”等意象的理解,并说说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诗歌语言具有什么特征?

活动四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因为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常常有很多意象具有比较固定的含义,如“梅”“兰”“竹”“菊”“松”“柳”“雁”等。然而,新颖的“形象”用多了,也会落入“套版”,毫无新意。那么,我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应该如何创新,翻新形象呢?请结合下面3首诗,进行思考。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明确: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这三位诗人将“梅”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

第一首诗,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第二首诗,表达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赏的凄凉);第三首诗,表达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

【任务三:调查与实践】

第七、八课时

本任务是通过实地调查或查阅相关图文、视频资料,培养学生通过跨媒介阅读的方式搜集信息,撰写科普小论文或学术小论文。第七课时为小组搜集资料,小组合作撰写科普小论文或学术小论文;第八课时为小组合作修改论文,制作交流会PPT,完成发言稿

(活动一至三,任选其二完成。)

活动一 

一方面,带领学生走访古建筑群,例如荆州古城墙(宾阳楼)、张居正故居、张居正陵园等;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与建筑相关的图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所得与走访所见、跨媒介阅读所得结合起来,对照思考,加深理解,选择喜欢的古建筑,绘制一张建筑平面图。

活动二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湖北、蔓延全国。新冠肺炎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它有什么危害?它是如何传播的?一旦感染,有什么症状?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预防?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介绍新冠肺炎的科普文章。

活动三 

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写一篇学术小论文。也可以自选形象,搜集资料,自选角度进行写作。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园,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任务四:表达与交流】

第九课时

召开班级科普交流会。各小组将之前精心撰写的小论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成PPT)展示出来,通过小组成员分工讲解,分享调查研究成果,并最终形成发言稿。

在班上组织一次科普交流会。将任务四中的活动成果,在班上进行展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