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与评价建议

四、设计说明与评价建议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很明显,“思辨性阅读和表达”作为重要的学习任务群,其最直接的指向是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

从学情分析来看,此单元是统编教材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知识的能力,对文言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此时要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来看,此时的青少年思考的能力日趋成熟,更需要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所以教师需要加强对古代优秀作品的精神内涵的解读和把握,引导我们的学生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任务一中的活动一,任务二中的活动一:语文学科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地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本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4篇文言文做一个梳理总结,借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在诵读环节,学生通过分角色、进入情境地朗读,一方面梳理文本,感知文义;另一方面,重建文言文语境,以读悟情,以读传情,感受4位作家的忧国忧民情怀。旨在锻炼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

任务一中的活动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学生评委会,对同学的朗读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多维度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诵读比赛结束后的教师点评,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依旧存在的问题,更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朗读,进一步提高朗读的水平。学生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进入文言情境,进一步理解文义,在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这也是高考的常见考点。

任务一中的活动三:论证方式也就是思维逻辑的体现,学生通过分析魏征的论证逻辑,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培养理性的思维,学会理性地表达,实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提升。

任务一中的活动五、活动六:语文学科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活动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本活动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由第一个活动的诵读到第二个活动的课本剧演绎,充分解决了文言字词及语境的问题,学生在从诵读到表演的这个过程中重现变法实况,对两人书信中的立场和观点加深了理解,并能分析出其异同,特别是在表演的过程中,从租借服装到站位练习,对宋代的服装史和理学当道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表现和创造出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任务一中的活动七:语文学科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中华文化。在主题演讲这一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这4封书信的群文学习,体会到中华文化中的改革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了作为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任务二中的活动二:通过比较阅读,把握类似文章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群文阅读的能力。通过将内容和形式相近的文章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有利于开拓视野、活跃思维,使认识更为充分、深刻,而且在此过程中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别力。

任务二中的活动三:通过拓展,阅读相关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任务二中的活动四:这一部分,通过多种诵读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文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最后总结写作目的时再补充讲解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反思,还可上升到引发学生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思考苏洵见解的局限性。

任务二中的活动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拓展思维,对同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任务二中的活动一:让学生将自己置于编者的位置,一改往常面对教材、面对作品的角度,站在不同位置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我们鉴赏作品的原因,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

任务二中的活动二: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最终将自己所感悟到的凝练成语言,与大家进行交流沟通,理性地表达,实现对语文学习听、说、读、写四个维度的落实,最终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湖北省荆州中学 覃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