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日常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新闻类文本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劳动光荣”学习任务群,包括劳动之乐、劳动之美和劳动之质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又涉及多组具体学习活动。第一组任务着重于理解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的欢愉,并完成诗歌场景扩写和对自己亲自参与过的劳动场景的描绘。第二、三组任务着重于理解基础上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发展,以及提升学生的讨论、辩论和写作能力。
本设计注重读、思、议和写,阅读和鉴赏需要表达和交流来外显,表达和交流乃至综合实践活动既有其自身任务性写作价值,也促进了深阅读,从而落实立德树人和语文工具性的要求。
在评价中,以学习的真实发生为原则并作为基础标准,以学习的质量(学生读、思、议、写能力的提升)为较高标准,真实发生性评价与质量性评价并重,依据不同的学习活动,各有侧重。
【任务一:劳动之歌】
“活动一”设计说明:有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能整体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能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传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在文学鉴赏中,有正确的价值观。根据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形象、手法、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这两首诗歌都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诵读和对照课下注解疏通,就能够大致把握诗歌情感。学生通过赏析《诗经》的重章叠句手法,了解杨万里诗歌中白描和比喻的手法,理解诗歌抒发感情的方式,最终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和手法的理解是否精准。
“活动二”设计说明:结合所阅读的作品,了解诗歌写作的一般规律。捕捉创作灵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扩写、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当前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高中生课业虽然繁重,但在闲暇的时候也要主动参加劳动,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增强对劳动的积极认识,不同的劳动需要不同的技巧和经验,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即劳动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他们将劳动当成一种经常性的行为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素质,还能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每天都要劳动,学习也是一种劳动,在学校学习生活离不开卫生劳动,父母需要劳动才能保障家庭的生活。不论是扩写诗歌还是描写劳动场景,学生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的提升。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丰富性和精炼性。
【任务二:劳动之美】
“任务二”设计说明:包括5个活动,侧重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后表达,有对人物通讯的解读,有对文本的高度概括提炼,也有人物通讯的写作,将理解、鉴赏、表达、交流融为一体。特别是最后一项活动,要求模拟课文写一篇人物通讯,将给学生带来挑战。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小组推荐、班级交流等形式来展示。
“活动一”设计说明: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源远流长,我们在古诗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的欢愉,而这种传统美德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新时代,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就是在各自的领域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这既是热爱劳动这一美德的传承,又让我们看到了劳动之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具有丰富性、实用性和活动性三大特点,本设计侧重于阅读鉴赏和口语交际活动。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通讯中人物事件的理解和筛选、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概括是否准确,是否有文本依据,表达是否有条理,是否合乎逻辑。要求在表达时,能做到观点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楚。
“活动二”设计说明:从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水平来考量。在表达与交流中,一个人、一个小组的力量是有限的,生生对话,在对话中形成碰撞,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老师也要及时指点概括人物事迹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解读实用类文本。评价时考查学生的活动是否有效,让学生在互相对话、互相质疑时有依据、有逻辑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在其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中评价其思维的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和表达的针对性。
“活动三”设计说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明确要求“学习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掌握当代社会常用的实文本,善于学习并运用新的表达方式。”这是学生素养提升的需求,更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新闻类文本,在引导他们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搜寻人物通讯理论知识,并交流分享,更容易使学生深化理论认知。
“活动四”设计说明:引导学生从新闻阅读走向新闻写作。要结合人物通讯理论知识,分析人物通讯的语言特点和行文结构,这有利于学生更快速地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评价时考查人物通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看学生能否在写作实践中掌握人物通讯的写法。
“活动五”设计说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其目的是“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引导学生从新闻写作理论走向新闻写作实践。在这一设计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正能量,通过收集资料和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通过理论学习,文本探究和梳理整合逐步实践人物通讯的写作。考查人物通讯写作是否满足以下要求:主题明确,材料典型,角度新颖,情感真挚。
【任务三:劳动之质】
“活动一”设计说明:运用理解、筛选、分析、概括等方法,准确理解文本。使学生通过对新闻评论文本的解读,真正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明确“工匠精神”的作用和在新时代的意义,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表明中心观点的。在理解语言时,能区分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理解并准确概括其内容、观点和情感倾向;能对获得的信息及其表述逻辑做出评价;能利用获得的信息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评价时考查学生:在表达时,能注意自己的语言运用,力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推理有逻辑。
“活动二”设计说明:在理解文本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能就文本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讲究逻辑,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篇连贯、语言简明通顺。通过对理论和文本评论的学习,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由浅入深,能透过现象认清本质。评价时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深刻性和对新闻评论的鉴赏水平。
“活动三”设计说明: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国家越来越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学校教育也越来越趋向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劳动教育也越来越凸显其发展的重要性,提高高中生的劳动素质,可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面向全体学生,从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强调要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而本设计旨在使学生对劳动的认知由浅入深,能够在实践中践行“工匠精神”。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结合本单元所学,由感受劳动的欢乐,到认识劳动者的美,再到认识劳动的本质,让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产生质的飞跃,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评价时,从审美观念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自我,健全个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从学生语言表达的针对性、深刻性和逻辑性,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继承到发展的角度来考查。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此来评定学生的习作等级。
(松滋市贺炳炎中学 许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