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四、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段话告诉我们,此任务群需要学生大量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总结各类型文学作品阅读方法;丰富审美体验;激发灵感,尝试创作。据此任务,设计了本单元的教学设计。

“我的青春,我做主——奏响青春的交响乐”学习任务群包括“聆听青春之歌”和“创作青春之歌”两组任务,又分别对应着“诵读诗词,品味情感”“精读小说,认识人物”“了解诗歌创作基本要求”“创作我的青春之歌”四项具体的学习活动。第一组任务侧重对文本的解读,认识诗歌意象特点,品味诗人情感;把握小说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理解家国天下的情怀,对青春的思考感悟和对理想的炽热追求。第二组任务侧重进行自我的创作,通过自己思考感悟感知到的内容,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独特认知。

在评价中,应根据学生具体的学情学况、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对应的合理的学习活动,且各有侧重,以求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任务一:聆听青春之歌】

(1)第一课时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通过诗歌学习的三步阅读法,理解意象的概念及意象特点,把握诗歌情感,帮助学生为后面的诗歌学习形成基本方法。评价时考查学生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对意象的理解,能否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理解诗歌情感,是否形成诗歌学习的基本思维。

(2)第二、三课时学习中外四首诗歌,继续运用诗歌学习的三步阅读法。

A.学习中国现代新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时,学生通过入情诵读,按照基本的学习方法理解意象和情感,并能结合“五四运动”背景了解新诗特点。评价时考查学生仿写能力,联系所学过的相似主题文本,进行迁移式仿写;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从内容、手法、思想上寻找两首诗歌所呈现出的青春共同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B.学习中国现代新诗《峨日朵雪峰之侧》时,学生通过意象感知画面、氛围,通过意象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诗人内心深处所向往的乌托邦,从而理解诗人作为生命的旁观者和体验者对自我的超越。评价时关注学生表达是否流畅准确,是否通过想象和联想,由外在意象到内在心理,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C.学习外国诗歌《致云雀》,解读云雀的象征意义,诗人与云雀的异同点。评价时考查学生能否自主运用诗歌阅读三步法,对意象中寄托理想的解读能力,对诗句的鉴赏能力。

(3)第四、五课时学习两篇短篇小说《百合花》《哦,香雪》,根据小说的三个要素解读小说。学生通过概括情节了解小说内容,通过精读细节分析人物形象。评价时考查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通过续写《哦,香雪》结尾考查学生对小说主题的归纳能力。

(4)第六、七课时对这一单元的文学作品分类进行归纳总结。评价时考查学生对诗歌和小说核心内容概括的准确性,是否搭建起这两类文本的基本学习思维;能否寻找到本单元作品各自所展现出的青春主旋律特点,及其最终所汇聚成一首交响乐时所呈现的青春之丰富内涵;能否由点到线,从词到新诗到小说,发现文学发展的轨迹。

【任务二:创作青春之歌】

结合统编教材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学写诗歌”的基本要求,明确无论古体诗还是现代新诗,要符合基本要点:情感、意象、韵律和语言。评价时从这四个方面考查,情感是否动人?意象是否恰当地传达情感?是否婉转曲折具有诗味?韵律与节奏是否具有音乐性?是否有一些诗句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学生创作的诗歌采用生评和师评两种方式,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缺点,进行修改。小组可以合作完成优秀作品会演,最后将同学们创作的诗歌编辑成一本诗集(电子版或纸质版)留作青春的纪念。对于优秀作品,可指导学生投稿。(荆州市沙市第五中学 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