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谈到《窦娥冤》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如果没有窦娥对丑恶的誓不低头,没有慷慨淋漓地指天骂地,没有对伸张正义的强烈呼唤,这位弱女子的奇冤怎会有“感天动地”的效果?窦娥的悲剧,除了唤起我们的同情和泪水外,亦能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鲁侍萍善良、正直,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备受屈辱,却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自尊。我们可以将她的悲剧归罪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归罪于封建家长制度,归罪于周朴园的始乱终弃,但我们不可否认这里面也有着不可捉摸的神秘的命运的因素。我们在感叹侍萍不断与命运抗争却又最终被命运吞噬之余,难道不会产生对强大的神秘的命运的思索?哈姆莱特出身高贵,理想远大,思想深刻,几乎人类所有的崇高都在他的身上放射过光芒,但人类的某些弱点他也一样拥有。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面对死亡,哈姆莱特表现出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表现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根据文本的审美价值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可将本单元的学习分为三个环节:读与品,导与演,评与写。读与品是导与演的基础,从戏剧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品读剧本的方法,了解戏剧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一般规律,帮助学生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深切关怀,把握作品的悲剧意蕴,为表演打下基础。导与演是中心环节,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角色的特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舞台表演的魅力。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评与写是导与演的反思和深化,通过评价、反思、总结、写作来内化与沉淀演出的感悟与收获,获得审美体验,深化对剧中人物的理解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提升鉴赏戏剧的能力,促进戏剧知识的结构化。
评价时依据不同的学习活动,各有侧重,并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考查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的能力。
【任务一:读与品,走进剧本】
活动一,使学生获得对戏剧体裁的初步认识,建立“理解的前结构”,为下面学习的开展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能否灵活利用网络搜索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形成自己的资料库。
活动二,这里所说的戏剧的鉴赏,主要指的是对剧本的鉴赏。目的是指导学生从戏剧的体裁特点入手,把握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培养欣赏戏剧作品的能力。
活动三,以对作品的完整理解为基础,探讨作品的悲剧主旨。为了避免学生根据节选对人物形象以偏概全,要引导学生阅读整本戏剧作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故事的前因后果。只有全面了解整部作品,对人物的理解才不至于片面武断。评价时主要看学生是否真正阅读了作品,能否厘清人物关系,概括故事情节。
活动四,引导学生去细细研读文本。归纳遭遇和结局意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了解人物命运。概括人物身份、归纳人物性格是把握人物形象的一部分,性格是人物行动的内在依据,面对矛盾冲突,人物的抉择是以各自的性格为基础的。评价时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立足文本,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进行梳理归纳,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方法。
活动五,通过对重点、难点问题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旨,把握悲剧意蕴,培养悲悯情怀。评价时考查学生能否立足文本,利用相关的事实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准确流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并做到观点和材料一致。不要求得出统一结论,不强求见解深刻。
活动六,意在引导学生借助资料,通过比较,鉴赏探究三部剧作不同的语言特色和悲剧风格,把握本单元作品的共性和个性,感受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悲剧主人公的身份地位、悲剧根源、面对悲剧的情感态度、悲剧效果等方面加以比较,评价时关注学生能否搜索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合理借鉴他人成果,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以及观点是否明确,是否有文本依据,表达是否有条理。
【任务二:导与演,登上舞台】
活动一,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要求:不单单是作为观众去关注剧情,更要从表演的角度去关注导演的把控是否到位、演员的表演是否传神以及舞台设置、音乐音效是否妥当,增加对舞台表演的直观认识。观看结束后,组内讨论交流,为自己的演出做准备。
活动二,编写剧本可以使学生细致揣摩作品,思考表演细节,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具体而言,可以要求学生模仿示例,将自己对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对舞台的设计、表演细节的设想以批注的形式记录下来。组内讨论,共同完成剧本,还应随时根据排演过程中获得的新认识加以补充完善。
活动三,课下排练环节是话剧有效表演的前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戏剧的导、演、舞台设计等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安排。充当导演的学生要给演员安排角色、组织排练;演员要背诵剧本台词,揣摩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剧务要准备好服装、道具,进行舞台设计、音乐设计,为演员化妆等。一系列烦琐的工作需要学生分工合作,同心协力。在排练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
每个演出小组设计一份宣传海报,要注意图画和文字的搭配,切合演出内容,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汇报演出前,要选择合适的表演舞台,做好背景布置、音响调试等准备工作。演出时,表演者自身要全身心地投入;没有表演任务的同学也要仔细观看,不可打扰表演者。要做专业的演员,要做认真的观众。
活动四,评议总结也是戏剧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实际过程的认识。表演完毕后,教师可将表演评价的标准投影出来,让大家的评论有针对性。学生的发言、评价,只要观点合理,教师就可予以肯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肯定剧本的创作及表演,存在问题也应指出但要委婉。评议总结之后,每名同学可以通过撰写戏剧评论、演出手记、人物分析、观后感的方式,来内化与沉淀演出的感悟与收获。
【活动三:评与写,评议总结】
活动一,讨论交流。评价时关注学生能否结合自己的表演任务,阐明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不要求得出统一结论,不强求见解深刻。
活动二,撰写剧评。评价时关注学生能否根据自己的写作任务,合理表达对作品的感悟和对戏剧表演艺术的认识,以及表达是否有条理。
活动三,拓展阅读。评价时关注学生是否真正进行了阅读以及阅读是否有收获。
(荆州市沙市第四中学 李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