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三)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诗意地探微】

第一课时 诗意朗读

董卿在《朗读者》中如是言:“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

朗读,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处于学生时代的我们,对于诵读古典诗文,更重要的是去体会古人的那片“诗心”:“人可以不作诗,但不可无诗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登上这艘“诗意朗读号”游船,让我们来一场诗意的旅行,让我们在经典诗词的清风拂面中,在诗歌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怀揣诗心,诗意朗读,诗意前行。

1.活动设计

1)落音诗酒之间,穿过一字一句和你相见(准备阶段一)

老师可化身为“诗意朗读号”游船的导游,给各位学生旅客交代登船注意事项、做好旅行前的功课——利用早自习时间,发放诸如《古诗诵读方法与技巧指导》《朗读技巧指导》等相关资料,老师统一指导诵读的方法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

学生自读本单元各篇文本,要反复揣摩其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尝试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

老师设计诵读方案时要注意声音的长短、断续、轻重、疾徐、抑扬,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2)昨夜寄君诗意月,今朝放歌天地间(准备阶段二)

老师提供精心挑选的名家诵读视频链接(下文附有参考链接),学生课下观看视频,仔细揣摩名家朗诵时的肢体语言,学习借助肢体动作辅助表达感情的方式,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朗读时能恰到好处地配以必要的肢体语言,强化朗读时的气氛,使声情增添动人的力量,有助于朗读者和听众更好地因声入境。当然,表情、动作(手势与体态)总体上要放松而不紧张,动情而不过分夸张,自然而不矫揉造作。

3)鲸波万里,一苇以航(实施阶段)

(1)以本单元学习的8首诗词为单位,划分8个诵读小组,例如“永遇乐组”“声声慢组”……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入组。各组组长的认定、任务的分工交由学生自己完成。

(2)分小组研究朗读注意事项,集体揣摩作者的感情,理解词意。使学生在诵读之中初步体味词的意境,获得感性的认识。加强对文章主旨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举办诗歌朗诵会,展现青春风采。

每组准备好所朗读的诗词的背景音乐以及PPT,选出小组最佳朗读者,代表小组参加班级配乐朗读赛。

如,朗诵《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此曲容易把人带到遥远的三国时期。

朗诵《归园田居》(其一),配上箜篌曲《蕉窗夜雨》,效果不错。

朗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配古琴曲《梅花三弄》或是《广陵散》。

朗诵《登高》,可以配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哀婉悲凉的旋律正与诗中苍凉沉郁的情境相合。

朗读《声声慢》,可以配林海创作的《琵琶语》,细碎如雨的琵琶弹拨,加上烟雨蒙蒙的弦乐背景,能衬托出愁结的密与浓。

PPT中可适当展示诗人的肖像画(如赵孟画的苏轼像,蒋兆和画的曹操像、杜甫像)、作品诗意画(如石涛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傅抱石的《赤壁图》、王叔晖的《琵琶行》)、名家手迹(如李白手书《题上阳台》、苏轼手书《赤壁赋》、张瑞图手书《梦游天姥吟留别》、文徴明手书《琵琶行》)、作品书影(如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书影、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书影、清康熙四十二年刻本《社诗详注》书影)等,使得朗诵背景文雅古朴。

(4)针对8名同学的朗读,其他小组从读音、节奏、情感、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点评,集体评选班级最佳朗读者。

4)落音千回百转,汇成诗歌温暖每一片心田(总结阶段)

各小组选派代表简要阐述自己组喜欢所选诗词的原因,共同探讨运用何种方式来更好地朗诵所选诗歌,如何更好地批文入情,以音传情,共同归纳朗读注意事项。

2.学生课堂小结

诗意诵读展示完毕,可选派学生针对本节课做简要的点评,契合“人生自有诗意”的主题。

3.教师总结

“诗意朗读号”游船徐徐归航。今天我们诵读诗词,如果只为能背会写,无异于买椟还珠。诵诗读诗,重要的是体会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当下的修为。

愿我们能够透过诗词,用今人的生命体悟和古人交流,用诗人的生命品格滋养今人的生命质地。

4.作业

(1)用诗意语言为你认为在本节课表现最棒的同学写一则“颁奖词”。

(2)如有条件,可以建立年级或班级的网上“经典咏流传”诵读吧,将学生们朗诵的音频视频上传分享,在线交流。

第二课时 感志士入世之慨,悟隐士超脱之情

说三国,道三分。三国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也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抛开所有的标签,其实,他也是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怎样认识曹操,一首《短歌行》,可以让你看透他一生的为人处世。

和竹林七贤不一样,陶渊明不是佯狂的隐士,不是失意的酒徒,不是高傲的文士,就是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只不过他从官场回到了民间,他和我们一样活得漏洞百出,但是他似乎又比我们拥有的更多一些,是什么呢?《归园田居》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

1.活动设计

1)诵读品味,把握诗人情感

诵读两首诗,找出每首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分析诗人面对社会黑暗或个人不得志时情感态度的不同,抓住愁情与解脱的情感矛盾,探寻诗人不同的情感解脱方式。

2)精研细读,探究下列问题,感悟生命的诗意

(1)《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句到“鸡鸣桑树颠”句,描绘了一幅朴素自然、清新恬淡的“村居图”。请反复诵读,填写表1,并结合全篇做一些赏析。

表1 诗句赏析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忧”什么?真的是想借酒浇愁吗?“守拙归园田”,“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3)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4)(拓展延伸)请替陶渊明或者曹操给对方写一封信,劝说对方改变原有出世或入世的观点。注意想象要合情合理。

3)课外阅读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及曹操、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写一篇读书笔记

2.师生总结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在东汉末年乱世中,曹操和陶渊明作为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都借助诗歌传达出了自己的心声。通过解读这两首诗,或许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三课时 唐代遗响,诗风迥异

穿越时空隧道,登上唐代的诗坛。这里春光明媚,姹紫嫣红,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充溢着醉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唐代进入了全盛时期。

前人常说“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诗正是从诗歌音律美的总结性创造,到中国古典诗歌体裁之大集成,以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段及风格流派等方方面面,使中国古典诗歌进入到巅峰时期。

本节课重点赏读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三首代表诗歌。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走进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唐代诗苑,感受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吧!

1.活动设计

(1)诵读本单元的三首唐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三首诗歌的主体风格,并简述你的理由。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境虽奇,脉理极细”。请诵读全诗,想象诗中神奇瑰丽的诗境,梳理诗歌的情感脉络。

(3)《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抒发这样的情怀的?

(4)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诗人是怎样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的?从中你学到了哪些描写音乐的方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启迪?

(5)(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首描写音乐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 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A.诗人集中笔力写出“弦凝指咽声停处”这样一个无声的时刻有什么好处?它化用了《琵琶行(并序)》中的哪几句诗?

B.有人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不同。

2.师生总结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唐代三大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他们都高扬个性,风格迥异,把唐诗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课三首诗就是这三位大诗人的名篇,可以看作他们不同人生的缩影。

唐代是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是一个歌唱的时代,是古典诗歌发展到巅峰的时代。这里仅仅撷取了唐代诗歌海洋中的几朵浪花,也能让人感受到它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第四课时 诗意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缘情绘景,缘景明情,因人设物,情景交融,使笔下的词意味幽远。景必缘情而绘,物必因人而设。本课三首诗都用到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需要我们认真赏析。

1.活动设计

(1)诵读三首唐诗,以小组为单位概括不同的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有何特点。

(2)结合诗歌分析三首诗中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

(3)(拓展延伸)从读过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名句,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展示。

(4)用诗意优美的语言描绘诗中勾勒的几幅画面,感受景与情的统一,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2.师生总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诗文,景物之美,必融合了作者情感之美,景语要细细赏,情语要慢慢品。如“小火煨汤”不是“大火炒菜”,是“小口茶”不是“大碗喝酒”。在一品一咂的过程中“景语”“情语”皆成“心语”,达到和美之境。

第五课时 人生如逆旅,幸而有苏轼

著名诗人余光中尽管写过《念李白》《寻李白》《戏李白》《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四首诗,可见他对李白的喜爱。但他也说:“我要是去旅行绝对不会和李白一起,因为他没有现实感,太不负责任;也不会和杜甫一起,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要是挑一个,跟苏轼在一起可就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个很有趣的人。”

像苏轼这样一个“百科全书”般的人物,到底是什么魅力,使得他在今天仍然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和想念?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到底有哪些来自苏轼,或受到他的影响?

让我们通过今天的这节课,一起去走近苏轼,一起走进他的诗意的世界。

1.活动设计

1)教师准备阶段

教师精心设计话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话题(也可由学生自主设计话题),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大量阅读苏轼的作品和与苏轼相关的传记、文章,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苏轼有全景式的了解。

参考话题:

(1)故乡:此心安处——苏轼的他乡和吾乡。

苏轼一辈子漂泊,离故乡眉山越来越远。他没有表现出对他乡生活的不适应,因为他有把他乡化为吾乡的强大能量。

(2)亲情:我有一个哥哥叫苏轼。

我们常常听见父母、兄弟、子女互相支持、感人肺腑的故事。事实上,人伦之美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苏轼和弟弟子由,也是如此。一起来探讨身为哥哥的苏轼,有着怎样温厚的一面。

(3)友情。

在今天这个时代,人往往很孤独,是因为没有爱,或者缺乏给予爱的能力。

(4)“吃货”苏轼的那些事儿。

一个人的魅力,还体现在他的“人情味”上。苏轼作为“吃货”,绝对当仁不让。为什么苏轼能吃得那么津津有味,那么让人眼馋心跳呢?

(5)家风,守护苏轼的童年。

谁在守护我们的童年?谁又在守护苏轼的童年?苏轼是天才吗,还是也和家庭教育、后天努力有关?还会不会有第二个苏轼?

(6)走入风雅,用一碗清水煎红尘。

宋代人的生活,尤其是文人雅士,喝茶必定是绕不开的话题。我们都记得苏轼的那句词:“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作为宋代著名文人,聊到苏轼,怎么能不谈一谈“茶”呢?

(7)苏轼的生死观。

一切轮回的终结都逃不开生死。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终极问题。

2)学生准备阶段

根据老师提供的话题,或者自己另选角度,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对苏轼的了解,从诗文、人生阶段、人生事件对苏轼进行深入的研读,并自行上网寻找相关的资源进一步深入了解。

3)活动实施——课堂讨论

让全体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关于苏轼的若干问题,请各组成员参看本组内成员的问题,通过讨论共商所提问题的解决路径,得出可参考的答案。

此阶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学会如何提问,学会提什么问题。通过提问让学生建构苏轼专题的知识,学会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

4)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组的研究成果,允许其他组质疑。在展示与质疑的过程中,完成对专题学习的总结、归纳、反馈、建构。

2.师生总结

苏轼曾在《临江仙·钱穆父》里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是一个真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爱美的人,是真善美的结合。

作为人,他是凡尘仙;作为仙,他又是天上人。

人生如逆旅,幸而有苏轼。

正是苏轼在各方面优异的表现,使得他能够跨越近千年的时空,继续丰富和充盈我们的生命。

他陪伴了我们千年,他还将陪我们走过下一个千年。

第六课时 品豪放与婉约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后人也常以“苏辛”并举,若以东坡比太白,则可以稼轩比子美。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

苏词狂放不羁,辛词豪壮深沉。苏东坡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乐观旷达的文人学士形象,而辛弃疾则是慷慨悲歌的末路英雄形象。

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的李清照,一生都在不断地追寻,追寻爱情,追寻美好,追寻诗意的生活。纵然身处乱世,境遇愈发艰难,虽然常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刻,但往昔坚硬的底色仍在。在乱世中活成了一尊“女神”,在中国的文坛里,活成最为璀璨夺目的耀眼明珠。

让我们带着一份感动,带着一丝柔情,带着一腔壮志,开启今天的宋词之旅。

1.活动设计1)前期准备

(1)方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文本。

(2)印发资料《苏轼与辛弃疾的巅峰对决》,补充阅读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积累经典语句。印发资料《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归纳总结苏、辛二人豪放词风的异同,提升文学素养。印发资料《乱世中的美神》,分类积累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代表作。

(3)学生课下去搜集苏轼、辛弃疾生平等资料以及对他们的相关评价,初步研究二人豪放风格形成的原因,初步感受二人生命人格的壮阔之气。

(4)从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品中选择一首与《声声慢》对比阅读,通过对前后期词作的比较,初步感受李清照词两个时期情感基点的不同,初步赏析其共同表现出来的婉约的特点。

2)阅读与交流

根据搜集的资料,学生独立阅读。教师给出问题,学生在小组中与同伴交流切磋,并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求得正确解读。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有疑惑时,老师予以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老师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老师予以引导。

(1)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词人是如何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进行抒写的。

(2)以典入词,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一大特色。诵读作品,并填表2。(“出处”等栏目,可以查询辞书,也可上网搜索。)

表2 赏析词句

(3)本课三首词刚好代表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的风格,请阅读后分析,三首词的豪放或婉约的风格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4)《声声慢》中叠词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婉约词的语言特点。这首词开篇的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拓展延伸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结合读过的诗歌思考:苏轼、辛弃疾的每一首词是不是都是豪放词?李清照的词是不是都是婉约词?

2.师生总结

东坡喜咏周公瑾,因欣赏他那“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儒将之风。

稼轩必称孙仲谋,因追慕他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霸王之气。

李清照则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赤手空拳,在男性为主导的文坛之上,为女性赢得一片天地。

无论豪放还是婉约,我们通过品读古典诗词,去丰盈我们的生命。无论何时何地,都一心向阳。融豪放于兰心,携婉约于善良,在红尘阡陌,缓缓前行。或许,这就是最诗意的前行。

【任务二:诗意地表达】

第七课时 积累素材,诗意运用

语文课本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有人说它是一座富矿,是一口深井,是提高创作兴趣的源泉。

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抽空把课本重新翻一翻,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1.活动设计

1)分类整理古诗词名句

2)学会运用积累的诗句

3)引导学生借用、化用本单元诗词素材

2.师生总结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本可以给予我们无尽的精神力量,能够给予我们各种各样的养料。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来源。只要善于取舍,就不会感觉写作是无米之炊。如能把教材中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历史典故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能使文章神采飞扬。如能把素材恰到好处地引进文章中,赋予新的内容,一定会写出见解深刻、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第八课时 诗意表达——学写文学短评

有学者说,当代中国呼唤文学评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它实现的是文学的深度尊严。写作文学评论不是评论家的专利,文学评论应该有它更为草根的平台。

因为,文学从本质上讲是属于大众的,是大众化生活方式的加速度、深呼吸。文学评论踩着“短评”的小碎步登场于我们高中的语文课堂,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件新事、乐事。你能说说你心中文学短评的模样吗?

1.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9~70页的《学写文学短评》

强化知识点: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等作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文学短评的写作,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

写文学短评,要注意“评”(评论)和“感”(读后感)的区别。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两者有明显区别:前者重“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受的色彩更为鲜明。

写文学短评,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评论作家作品,可以评析思想内容的某个方面,可以评析艺术技巧上的某一特点,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全面的评析。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园田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

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构思文学短评。

注意事项: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详论,而倡导写“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入挖掘。

2)文学短评写作

写作文短评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不是看看他人之语就能达到教学的趋于完美的状态,必定有一个自悟的过程。大量的文学阅读和相关评论文章的参阅是课前的必要准备。

依据实际情况,课前学生对于文学短评章法的把握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的打破要依靠课堂教学智慧的生成。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时间,要将新知识整合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因此,舍得在课堂中“放量”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甚至留出时间让学生出错,将教学的节奏有意放慢,是有效学习的途径。

3)印发文学短评范本

印发《找寻生命的皈依》《高一学生文学短评一组》等资料,针对本单元所学的几首经典诗词,从下列选题中自选一个,用诗意的语言写作一篇文学短评。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1)从本单元学习的诗词中任选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鉴赏性文字。除了从传统的修辞、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剖析外,鼓励学生写出新意,写出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2)针对不同诗人的价值观以及取向,谈谈你对他们入世或者出世的抉择的理解。

(3)谈谈你对豪放派与婉约派诗风的理解。你更喜欢这二者中哪种类型的词风?结合具体词句阐述自己的观点。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优秀发言稿形成文档分发给学生共同学习。

2.师生总结

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虽然短评以实现最大的客观化作为自己的要务,但是也要体现文学评论的个体性和文学性,避免干巴巴的文字走向和空洞的阐理方式,应努力体现文学短评的情趣和理趣。

第九课时 腹有诗书气自华——班级诗词大赛

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

1.活动设计

1)准备阶段

(1)成立筹备小组,确定负责人、主持人、计时记分员等,统筹安排,细化分工。

(2)发动全班同学搜集题目,充实题库——将本单元学习的8首诗词以及8位诗人的其他经典作品汇集,挑选名句组成题库。适当补充其他诗人的名句。

(3)筹备小组制订赛制及活动流程。(所有玩法、规则都是为了传达诗词之美。)

(4)语文老师引导竞赛宣传语的拟写、评估赛制的合理性、督促PPT的制作,同时担任赛场点评嘉宾。

2)进行竞赛

按照前期准备,进行竞赛。

2.师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