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积累整理,了解“学习之道”】
第一至三课时
(1)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梳理、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习惯。熟练掌握《劝学》《师说》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自主总结文言表达的言语规律。
(2)学习任务:积累整理,了解《劝学》《师说》中的“学习之道”。
(3)课时安排:3课时。
(4)学习过程。
活动一
学生借助课下注解及《古代汉语字典》等工具书熟读《劝学》《师说》两篇课文,在小组内评选“诵读明星”,同时由小组推选,在班级内评选“诵读明星”。
要求:
(1)读准字音,不要错读。特别注意通假字读音,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中的“生”同“性”。
(2)分清句读,不要破读。要注意文言文断句的准确,尤其是《师说》中长句的断句。
重点句断句提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读出语气,不要唱读。汉语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调、音韵、节奏和旋律上。声调的抑扬顿挫,髙低起伏快慢,给人以错落有致的变化感;音韵的回环重叠,会产生优美的旋律感;跳动的节奏能引起人感情的共鸣,或欢乐,或稳重,或沉痛,或激愤。而汉语的轻音、重音是表现汉语音乐美的重要因素。由于古汉语离今时代久远,在轻、重音方面跟现代文既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对于动词、名词、形容词以及谓语等,文言文和白话文都要重读。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更要注意它们的不同之处。古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这些活用的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韩愈《师说》)中的“耻”“师”就需要重读。
活动二
制作个人的学习手册,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1.疑难语句汇编
文言文阅读先解决文字障碍,要求字斟句酌,全文全译,能借助《古代汉语字典》等工具书自译文章。把疑难语句整理在一张纸上,贴在班级公开栏,互相解答,依据全班同学的疑难展示,整理出疑难语句汇编。
2.自我知识构建
整理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同学之间可以交流以确保整理完整、准确。另外,要特别注意纵横联系、触类旁通,做归类性梳理。可给学生提供以下设计:
(1)整理通假字,并总结通假字的规律。
(2)整理重要的实词,并适当拓展延伸一词多义。
(3)以“师”“耻”为例,掌握词类活用。
(4)归纳“而”“乎”等虚词的一词多义。如在《劝学》中虚词“而”有7种用法,可表示“转折”“递进”“修饰”“顺承”“因果”“假设”“并列”,可让学生搜集整理,同时还可参照《师说》中相同用法的句子。
(5)重点句子的翻译。
(6)梳理出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的疑难问题
(7)背诵全文,并会情景式默写。
活动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劝学》《师说》两篇课文中选取3~5个句子作为检测题,或对实词、虚词自主组题进行检测,指定其他小组成员完成。
“疑难语句汇编”中的疑难语句不仅仅是不懂的语句,其重点是“疑”和“难”。疑惑点、困难点是评价梳理归纳水平的2个评价点。
“自我知识构建”重在建构意识,能探究文言知识的内涵及语法结构,以能总结规律、形成己见为最佳。
“诵读明星”及“学习手册”评价量表见表1(满分60分)。
表1 评价量表
【任务二:按图索骥,阐释“学习之道”】
第四至六课时
(1)学习目标:学习《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四篇文章。能辨析四篇文章的论证角度、厘清论证思路、明晰论证方法、通晓逻辑结构,积累思辨性文本阅读经验。
(2)学习任务:按图索骥,阐释“学习之道”。
(3)课时安排:3课时。
(4)学习过程。
活动一
1.学习思维导图
1)借助网络资源,学习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
(1)百度: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作用等。
(2)腾讯视频:《5分钟学会画思维导图》。
(3)相关软件:XMind思维导图免费版。
2)熟读课文《反对党八股》,按图索骥
下面是《反对党八股》的思维导图,请熟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结合文本思考并解读下面3幅思维导图。
2.编制思维导图
仿照上面例子,给其他3篇文章编制思维导图。
(1)先画出每篇文章的观点句,再抽取文本每段的关键词,使语言更凝练。
(2)厘清文本段落间的基本脉络,用更直观的方式表达出各部分的逻辑关联。如因果、并列、总分等关系。
(3)编制思维导图。要求观点句明确,逻辑结构清楚,能富有创意更佳。
3.评选思维导图
依据上面的要求,在班内组织一次思维导图评选,每篇文章评选出3个最佳思维导图,见表2。
表2 思维导图评选
4.对比分析
根据你所画的思维导图,梳理单元前4篇文章《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的论点、论述角度、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对比分析后完成表3,尝试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表3 四篇文章的对比分析
5.学习评价
这一部分的学习重点是逻辑思辨能力的培养,引入思维导图的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推理论证的深度学习,主要进行两项学习任务的评价。
1)对单个文本思维导图评选学习活动的评价
“思维导图评选”评价量表(30分),见表4。
表4 “思维导图评选”评价量表
(2)对单元思维导图的评价
评价方案同上,满分30分,2分一个级差,可分三档评分,见表5。
表5 单元思维导图评价量表
【任务三:整合实践,探究“学习之道”】
第七至九课时
1.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能力,通过把握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赏析论证过程,学习驳论,提升思维品质。
(2)通过写作、主题讲座等实践性学习活动,把文本阅读转化成用于实践的思辨能力,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提升思辨性表达的能力。
2.学习任务
整合实践,探究“学习之道”。
3.课时安排:3课时
4.学习过程。
活动一
(1)批注阅读本单元6篇课文《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摘录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用一句话写出摘录的理由,形成自己的读书笔记。
(2)名人的读书经历往往能给我们启迪,能激起我们读书的热望。阅读《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随笔,品味学者们读书经历对自己的启发。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看有无记忆犹新的事件,从中你悟出什么?整理读书笔记,梳理本单元文章对学习问题的阐述,说说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活动二
(1)本单元6篇文章立意角度各不相同,分别针对学习中的不同问题进行阐述。6篇文章相互支撑,意在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梳理思考各篇文章是如何相互依托的,自己从中得到哪些启迪。
从整体来看,本单元文章以“学习之道”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有关学习的问题,熟读思考,从本单元6篇课文中提炼一个关键字,填入横线,同时运用驳论等多种论证方法,写出不少于500字的讲座稿。要求:观点明确,能结合本单元文章的具体内容阐释,有理有据,语言简明扼要。
“学而知之,_______而知之。”
(2)在组内交流、分享的基础上,每组推选出优秀者在班内组织微型讲座,要求制作PPT,尽量脱稿演讲,讲座完成后收集全班讲稿,装订成册。
活动三
阅读下面材料,你会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以《“劝学”新说》完成写作任务。
学习评价
1.读书笔记的评价,对读书笔记的评价重在批注,要求言简意赅地表达摘录的理由,有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作文素材,见表6。
表6 读书笔记评价量表(25分)
(2)微型讲座是整个学习任务群完成后的综合成果展示,是实践性学习活动,评价可关注(但不限于):
A.能否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认识问题;
B.论述是否充分、有层次、有条理且逻辑严密;
C.引述资料是否丰富、翔实(包括对不被自己认同的文本或语言材料进行质疑),评价量表见表7。(3)作文评价可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60分为满分。
表7 微型讲座评价量表(55分)
整个学习过程共计260分,获得150分的为合格,200分以上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