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读与品,走进剧本】
第一课时
活动一
课前搜集整理戏剧有关常识,制作知识卡片。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并完善知识卡片。
提示:学生可以在搜索平台上利用关键词搜索自己需要的资料。知识卡片要包括戏剧的概念、要素、分类、特色以及元杂剧的结构、宫调、宾白、角色等知识。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对戏剧常识加以完善。
示例:
元杂剧的角色行当
角色与行当同义,是中国戏曲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品质与性情等因素综合概括出的各种性格类型。与此对应,演员也根据自己的应工分为不同的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旦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可省作贴,一般为丫鬟)、搽旦(不正派的女人)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正末之外的男角)、冲末(开场之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可扮男,也可扮女),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括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杂剧剧本通常只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写明“旦扮×××”或“末扮×××”,以后则只标角色,不注人名。
活动二
提示:同样是讲述故事,戏剧和小说不同,“戏剧不是要印出来给人念的,而是要在舞台上给人们看生命的真实”。“无冲突不成戏”,剧中人物由于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对社会的认识和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戏剧之所以具有惊人的魅力就是这种随时发生的矛盾时时紧扣着读者的灵魂。
创作剧本必须展示冲突,阅读剧本必须把握冲突。鉴赏戏剧要从分析戏剧冲突入手,关注剧中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抉择,探究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剧本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情节的发展和推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都主要靠剧中人物的台词来实现。要仔细揣摩人物的语言反映了怎样的心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含有什么言外之意等;还要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之间或隐或显的碰撞、交锋,看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此外,还要注意把握戏剧人物形象。人物的性格是人物行动的内在基础,而性格的展现又是通过行动来进行的。阅读时,要深入文本,关注人物的身份、地位,兼顾人物所处的大环境、小环境,揣摩行动背后的内心世界,在戏剧情境中整体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活动三
通读《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全剧,梳理人物关系,了解全剧故事发展脉络。
提示:话剧往往会在舞台提示中介绍人物身份,元杂剧常常在人物上场的道白中交代身份,阅读时留心即可把握。特别要注意的是人物相互间的关系,如《雷雨》中周萍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儿子,四凤是鲁贵和侍萍的女儿,周萍和四凤是同母异父的兄妹。把握剧情既可以分幕分场加以概括,也可以按照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加以概括,可参考每篇课文注释①中的剧情介绍。
第二课时
活动四
阅读本单元课文,梳理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完成表1。
表1 人物梳理
提示:不要贴标签式的概括,可以采取批注的方法,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具体分析归纳。
第三课时
活动五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指天骂地与感天动地
1)窦娥因“官吏每无心正法”,负屈含冤,被押赴法场,却为何要指责天地鬼神?
提示:呼天抢地,这是人们在遭受巨大打击时近乎本能的一种反应。在古代人的意识里,天地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封建官吏为了愚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在遭到张驴儿的陷害时,窦娥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然而,正是“官吏每无心正法”致使自己“负屈含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窦娥对天地的大胆谴责,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体现了她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善良者被毁灭的悲剧,更是一个抗争者被毁灭的悲剧。它不仅使人产生悲哀之情,更令人激起悲壮之气。如果没有窦娥对丑恶的誓不低头,没有慷慨淋漓指天骂地,没有对伸张正义的强烈呼唤,这位弱女子的奇冤怎会有感天动地的效果?
2)窦娥无罪被冤,指天骂地,却又发下三桩誓愿,靠感天动地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窦娥的“指天骂地”与“感天动地”是否矛盾?
提示:矛盾之处表明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窦娥斥骂天地,而最终也不得不依靠天地昭雪自己的冤屈,这是窦娥命运的可悲之处,也是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哀呼无告的普遍状况。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是悲剧的时代产生的时代的悲剧。靠感天动地得以昭雪冤情的窦娥只有一个,而且只能出现在戏剧里,多数的窦娥只能在黑暗的吏制下冤死,无奈着,挣扎着,反抗着,又找不到出路,这是普通劳苦民众在黑暗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惨结局。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是出于无奈,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2.道是无情却有情
1)周朴园对侍萍不见时怀念,相见时又绝情,他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呢?
提示:周朴园对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的话题,也很难用“有”或者“没有”来简单武断地回答。讨论的目的不是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而是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的言行,更全面地了解周朴园的复杂性格。30年前,20多岁的周朴园,单纯热情,涉世未深,对美丽温柔的侍萍产生恋情,是自然真实的感情。一个人对初恋总是难以忘怀的,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2个孩子,最后又因为被他抛弃而投河自尽。到了晚年,其妻蘩漪桀骜不驯,儿子周萍对他敬而远之,他常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这更加深了他对侍萍的怀念。虽然怀念不免带有虚伪和软化侍萍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他的怀念是真实的。但他怀念的不是眼前的鲁妈,而是那个年轻、貌美、知书达理、贤惠体贴的梅小姐,是已经投河自尽而不会对他构成威胁的梅侍萍,是他年轻时的恋人。当30年后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或许会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时,他一下子从对昔日的怀念回到现实的利害冲突中来,凶相毕露,忽冷忽热,软硬兼施,从这个角度说,他的怀念又是虚伪的。我们还要看到,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本身不是错误和罪过,造成悲剧的是封建家长制度和传统的门第观念,在家庭的压力和自身自私自利的驱动下,周朴园向家庭妥协而抛弃了侍萍,从而造成了侍萍的悲剧,也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2)面对带给自己30年的苦难的周朴园,鲁侍萍说是“不公平的命运指使我来的”“这是我的报应”,你认为鲁侍萍是软弱还是坚强?
提示:我们又该如何看待鲁侍萍对周朴园的态度呢?按常理,鲁侍萍对周朴园是充满仇恨的,正如她说的“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仇恨使她发誓再也不见周家人。然而,从这一场戏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朴园开始是没有认出鲁侍萍的,她完全可以离开,但她并没有躲闪或要急于离开,反而希望引起周的注意,最后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身份。由此看来,鲁侍萍对周朴园还是有感情的,毕竟那是初恋,是最美好的回忆。在她与周朴园的谈话中,虽然不乏哀怨,却并不让人感到多少仇恨。她用6个“你们”而不是“你”来控诉周朴园,没有将自己的悲剧全部归罪在周朴园身上。当周朴园逼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她显得那么绝望那么悲愤,发出“我以为你早死了”的诅咒,因为这种绝望与悲愤恰恰是以对这份情感的珍视为基础的。可以说,在经历了生活30年的磨难后,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对生活绝望、没有变得冷酷刻薄、没有被社会的污浊泥水所腐蚀,依然还能在心底珍藏那份美好情感的单纯、善良的鲁侍萍才是美好的,她的悲剧结局才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激起我们无尽的怜悯与同情。
3.一千个哈姆莱特
1)分别以国王、王后、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为叙述人讲述哈姆莱特的故事,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哈姆莱特有着不同的评价。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什么样的?
提示: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哈姆莱特》诞生于一个特殊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哈姆莱特充满矛盾的形象无疑留有这个时代的特征。哈姆莱特是崇高和软弱的复合体,灵魂深刻,感情丰富。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忧郁并不是他的天性,是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事实上,哈姆莱特原先并不是一个“忧郁的王子”,而是“快乐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的时候,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那个时候,他把世界看成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但是,这种美好的世界在剧本一开始就已经不存在了,世界已经是“颠倒混乱”,是“一所很大的牢狱”。在哈姆莱特看来,克劳狄斯的罪行只是世界上存在的全部罪恶中的一桩,问题在于整个时代颠倒混乱,与理想相悖。哈姆莱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一个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为父复仇容易,重整乾坤却困难重重,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精神上的忧郁、困惑,行动上的延宕、犹豫使他成了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淡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充分体现了他的内心沉沉的思考。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在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哈姆莱特有其善良和正义的一面,立誓重整乾坤,为父报仇,杀死篡位之王叔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行为。但他绝非“完人”: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对于自己挚爱的奥菲利娅绝情的伤害和误刺其父亲波洛纽斯后的冷漠表现,以及为了给自己复仇扫清道路,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上死路,暴露出他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恶的本性。或许正如别林斯基所惊叹的那样,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年轻朝气的形象,冲动犹豫的性格,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等,体现了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折射出人的自我理解的复杂、矛盾、迷惘、困惑,这也是哈姆莱特形象不断被解读而且常说常新的原因之一。
第四课时
活动六
三篇课文都是经典剧作,但又呈现不同的风格特色,请从下列话题中选择一项,鉴赏探究三部剧作不同的艺术特色。
话题一:语言是戏剧塑造人物最重要的方式,高尔基说“剧中人物之被创造出来,仅仅是依靠他们的台词”,本单元的三部作品在语言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又各有特色。请你结合全剧,搜索、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三部作品的不同语言特色。
话题二: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同样都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三个主人公的悲剧各有不同,带给我们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请你结合全剧,搜索、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三部作品的不同悲剧风格。
【任务二:导与演,登上舞台】
第五课时
活动一
观看戏剧表演是学习表演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教师准备好《雷雨》《哈姆莱特》表演视频,利用多媒体播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剧场里观看演出。
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分别准备排演《雷雨》《哈姆莱特》。组长负责,在讨论的基础上合理分工,明确每一个同学的任务。
第六课时
活动二
1)根据范例,组内分工,分别就所要表演的作品写出对情节、人物的理解,对舞台的设计、表演细节的设想。
范例一: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回头看见窗户已关好,他想只有最贴身的佣人才知道这儿的规矩,而眼前这个陌生人怎么知道要关窗户呢?她是谁?回过去看鲁妈的背影,觉得这个人的举止有点眼熟,稍一停顿,然后叫住她。
鲁妈停住,背对着周朴园,然后心情平静地说出自己的姓氏。这段戏的节奏较慢,鲁妈此时没有留下来的意思,只想谨慎地不让周朴园发现自己,然后尽快地离开。
——上海文艺出版社《〈雷雨〉的舞台艺术》
范例二:
“相认”这场戏应该如何处理,过去颠来倒去变化最多。这次整理排练中我尽力抛弃过去的一切抽象的概念,仔细地按照剧本规定的动作去行动。结果发现了过去的处理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如,既然承认周朴园年轻时对侍萍的爱是真诚的,为什么硬要说他老年时的怀念和要找到侍萍的坟墓修一修是虚伪的呢?为什么一定要让他一见到活着的侍萍便惊吓得如临大敌呢?其实,他看出对方的性格并没有大改,侍萍也明确说:“你不要怕,他(指鲁贵)永远不会知道的。”周朴园也没有什么把柄在鲁贵手里,顶多不过是付一些钱,在这方面周朴园并不吝啬,开始主动地签署了五千元的支票;被侍萍撕毁后,当晚又叫人汇一笔钱到济南去,可见并不存在任何会影响他权势地位的威胁,没有必要一见面便急着要赶她走。唯一使周朴园震动的是侍萍要见萍儿,他当然清楚萍儿不会跟她走,但认为没有必要让萍儿知道他的生身母亲还没有死,以免带来不必要的痛苦,这才讲出:“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这段话我以前处理为“提出条件进行要挟”,这就丝毫没有根据了。
——郑榕《我认识周朴园的过程》
2)组内交流讨论,补充和完善,共同形成演出本。
第七、八课时
活动三 排练和演出
(1)利用课余时间,分工合作排练。
(2)设计演出海报,营造氛围。
(3)分组汇报演出。
【任务三:评与写,评议总结】
第九课时
活动一
讨论交流。在表演之后,师生共同进行讨论、评议,导演和演员们可以谈自己导和演的感受,观众们可以评价演员表演中对剧中人物情感的拿捏是否到位、动作台词是否流畅自然等。
活动二
撰写剧评。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撰写戏剧评论、演出手记、人物分析、观后感等,总结对作品的感悟和对戏剧表演艺术的认识,根据自己的观点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活动三
拓展阅读。课外自主阅读《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精彩片段,感受中国戏曲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