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三)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知识方法导阅读】

第一课时 激趣与引导

城镇化的浪潮下,人情淡漠得可怕。同一个屋檐下,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言语的交流似乎变得理所当然;同一栋大楼里,一扇大门关闭了自己与外界的正常联系,“邻居是谁”似乎与我无关;同一座城市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忙碌,却忽略了自然风光的美好。“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疲于奔命。

农村的“山清水秀”,我们无心流连;农村的“家长里短”,我们无时闲话;农村的“恣意撒欢”,我们无法体验;农村的“慢节奏”生活,离我们越来越远。

久居城市的我们,为什么非常渴望“回归乡土”去体验传统的生活方式?我们与“乡土”又有什么样的渊源?让我们一起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去寻一寻自己的“乡土之根”,去重新认识自己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本任务是通过主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介绍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有序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提高阅读效率。

活动一 

1.什么是学术著作?

明确:学术著作是指作者根据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的成果撰写完成的理论著作,该著作应对学科的发展或建设有重大贡献和推动作用,并得到国内外公认。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

2.为什么要读学术著作?

明确:《礼记》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培养勤奋好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精神。

活动二 

如何阅读一本学术类著作?

1.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简单且实用的展示思维的图形工具。阅读学术性著作,把握文本行文逻辑尤为重要。运用思维导图法,有助于我们厘清篇章内部甚至篇章之间的逻辑联系,不仅可以提升阅读速读,还可以提高阅读效率。(结合下图,给学生讲解示范,让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

2.圈点批注法

圈点批注即用符号圈点、文字批注。《乡土中国》是由作者根据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讲稿,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组成,书中不乏社会学、人类学等同学们不太熟知的概念,我们在阅读时要学会圈点重点、难点字句,做出简单批注,供以后回头翻查、释疑或质疑。

3.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是《乡土中国》的一大特色。该书中有诸多对比概念:“团体格局”与“差序格局”、“法治”与“礼治”、“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等。在比较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列表”和“思维导图”等方法将对比概念的各个方面进行梳理比较,这有利于我们同学们深刻、全面理解概念。

(其他有助于整本书阅读的方法都可以介绍给学生,供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活动三 

一本书,不仅有正文部分,还包括前言、名人小序、后记等。阅读一本书,我们除了重点阅读正文部分之外,还可借助前言、名人小序、后记等内容去进一步了解作者成书经历、写书目的,借助其他大家对此书的评价,展开全面阅读。

(1)浏览“前言”,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学术经历。(商务印出馆2018版“前言”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知名学者方李莉女士作序。)

作者简介: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位获得国际人类学最高学术荣誉——赫胥黎奖的中国学者。费孝通先生曾留学英国,师从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被誉为“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他将实地调查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一套先进而有特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受到了国际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中国杰出的社会学教授和中国最深刻的政治评论家之一”。《乡土中国》一书就是费孝通根据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部分讲稿整理而成的。

学术经历: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20世纪4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研究可以分为2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35—1943年,乡村实地考察与出国学习深造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44—1949年,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出版了《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等社会学理论著作。

(2)浏览“后记”,明确成书背景、著书目的、阅读意义。(商务印出馆2018版“后记”是费孝通先生完成此书之后的自我小结,主要介绍成书目的。)

成书目的: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时,为避免过分侧重乡村经济问题,与其他课程重复,决定另起炉灶,专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在前期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另辟社会学研究蹊径,采用流行的社区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社会学分析方法,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写下了中国著名的社会学理论著作《乡土中国》。这部著作的出版,填补了中国社会学社会结构研究方面的空白,为中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任务二:圈点标记探逻辑】

第二、三课时 批读与展示

本任务训练学生掌握整本书基本阅读方法,第二课时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课时为小组分享展示。

活动一

细读全书14篇,结合整本书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或疑难内容做圈点标记。

(该环节可与前置作业相结合进行)

活动二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小清单。

(1)精读第一篇《乡土本色》,用符号圈点法标记重要概念以及观点句、疑难句等,并简要概括“乡土社会”的特点。

乡土社会的特点:向“土”而生的、不流动即世代定居的、聚村而居的、村村独立的、熟人的社会。

(2)精读第四篇《差序格局》,用比较阅读法辨别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差异,学会用一句话为“差序格局”下定义。

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与地缘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纹波浪式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因中心势力厚薄而自由伸缩的社会格局。

(3)速读全书,结合每篇第一段关于前文的提示,参考资料,梳理篇章间关系,并用思维导图法绘制《乡土中国》的逻辑体系图。见示例一至示例三。

【资料】

我把《乡土中国》前五篇作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当时乡村工作者对乡村人的偏见分析。第二部分是功能论下的生计团体家族(第六篇)以及由此引发的压抑爱情、稳定婚姻的男女有别的观念(第七篇)。第三部分则是社会秩序维护的问题:礼治秩序(第八篇)和无讼(第九篇)。第四部分则是集中讨论权力的问题。我把全书14篇文章内容大体上分成这样四个部分,别人可以不同意,但是这个划分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全书的内容,也好在这些范畴内考察当下社会。

(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陈心想《走出乡土》节选)

示例1:

示例2:

示例3:

(篇章逻辑可以有不同划分,言之成理即可)

【任务三:梳理整合细探究】

第四至六课时 梳理与探究

本任务是针对书中“核心”概念结合社会现实考查学生深度思考能力。第四课时为小组合作探究,可选一两个活动完成,第五课时为小组成果展示,第六课时为老师点评总结。

活动一

精读《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思考作者如何看待“文字下乡”?

作者认为“文字”是因人和人在传情达意过程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阻碍而产生的,从空间角度看,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熟人社会,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不是传情达意的唯一工具,本身还存有缺陷,不如动作、表情;从时间角度看,乡土社会的人借助语言而非文字关联过去与当前,没有个人今昔之隔,而“世代不移”“稳定”的特性导致祖先个别经验也是世代经验,语言足够传递世代经验,即乡土社会没有社会世代之隔,不需文字;中国社会“乡土”性质决定了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中国社会是一个“有语言而无文字”的社会,只有“乡土性”基层发生变化,文字才能真正下乡。

(活动二、三任选其一,不重复选择)

活动二

孔子说:“克己复礼曰为仁”。请从群己角度,结合差序格局等理论谈谈孔子为何如此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差序格局是以自己为中心,像水纹波浪式推及开,且因中心势力厚薄而自由伸缩的社会格局。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决定了中国人的群己(公私)关系相对模糊,“群”和“己”、“公”和“私”模棱两可,界限因时因人而不断变化,具体的只有“己”,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上的道德观念,所能要求的只能是自己,所以孔子才会如此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另外,中国社会是靠“礼治”维持社会秩序,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主动服膺,强调内在,注重克己,而且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家族长老式的教化权力,教化权力强调主动服膺于传统习惯,注重的也是内在、自我,这些与孔子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不谋而合。

活动三

阅读下面文字,说说提倡“民贵君轻”的孟子为何会有此番言论,这与他的仁政思想不是自相矛盾吗?请结合群己角度、差序格局等理论谈谈你的看法。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放曰焉。”万章曰:“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孟子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

——选自《孟子·万章上》

这段话足可以看出孟子是站在舜的个人立场,即在“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中国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以自己为中心,像水纹波浪式推及开,且因中心势力厚薄而自由伸缩的社会格局。一方面,这种格局决定了中国人的群己(公私)关系相对模糊,“群”和“己”、“公”和“私”模棱两可,群己界限因时因人而不断变化,具体的只有“己”,所有人际关系的出发点都是“己”,而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上的道德观念,自然也就是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亲疏有别;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普遍性,有可能会同一问题因人而产生差异区别。

活动四

结合前三篇内容,谈谈你对“乡土社会是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出戏”这句话的理解?

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安定的社会,人们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故乡是常态,历世不移的结果是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在熟悉的地方长大,祖先们在这个地方积累的经验必然是子孙后代们会得到的经验,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来看,几乎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就好像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出戏,这个戏班子里的演员所需要记住的只有一套戏文,随着时间的交替,演员会变,但是戏台不会变,戏文不会变,表演的方式也不会变。

活动五 

请运用《乡土中国》相关理论说说你对下列现象的理解。

(1)手艺人过活全凭手艺,手艺只传男不传女。

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血缘社会,靠单系(父系)血缘关系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亲死儿子继,女儿是外家人,最终会出嫁到别家。所以,手艺传男不传女。

(2)谚语有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单位是“家族”,以单系(父系)血缘关系建立的家族是一个事业性社群,父子是主轴,事业在父子间继替,子成父业,所以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

(3)古语有云:“子不教,父之过。”子女犯了错,父母往往逃脱不了罪责。

中国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主要是长老教化权力起着维持社会秩序的作用,教化权力强调家长对孩子的教化作用,注重教导小孩对传统规则、习惯主动服膺,如果小孩犯错,则认为是父母没有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

(4)俗语有云:“家丑不可外扬。”家里出了再大的事都不愿闹到官府或公家去。

中国乡土社会靠“礼治”维持社会秩序,礼治讲究的是对传统规则的主动服膺,注重克己,强调教化,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喜欢发生争执,家里出了事往往都不喜张扬,认为丢丑,更不愿意闹到官府那里,成为满城笑话。

(5)乡土社会,最严厉的惩罚往往不是处死,而是赶出宗祠、逐出家门,把自己的名字从族谱划去。

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血缘社会,地缘往往只是血缘在空间上的投影,一个家族往往聚村而生,生活在同一片区域内,人们在这片区域“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离开了家,到外地,很难有赖以生存的土地,更难被其他家族的人接受,往往客死异乡,成为孤魂野鬼。赶出宗祠、逐出家门,准确说比死更残忍,死后没有归依。

活动六

请就书中感触最为深刻的某一点写一篇读书心得,不少于500字。(本活动可放至课后完成)

【示例】

《乡土本色》读书心得

中国正在崛起,从传统走向现代。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探索历程。如同树木要长得高大就必须有坚实而健康的根系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得立足于自己的传统,或对其批判改造或对其继承发扬。我们要忠于中国的现代化,就要忠于中国的过去。只有忠于过去,我们才能知道我们是什么,我们应该走向何方,应该如何走。

《乡土本色》一文面对的是中国的农业社会,通过社区调查探寻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在一个靠农业起家的国家,农村占据绝大部分的领土,直到现在这依旧是中国的一个现实。回到以前,按费孝通老前辈的意思说,中国乡土社会就是一个生于泥土、长于家族、教于礼教的社会。虽然那里有现代人看来尚未开化的“愚”和“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私”,然而这的确是一个无为政治下的太平社会。它对中国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发展做了一些暗示,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缘会冲破血缘、传统教化会名实分离、人们的欲望会向需求发展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人的相对剽悍、豪放,南方人的相对柔弱、婉约,这与北方平原的旷荡和南方山水的缠绵是分不开的。土地养活着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国的乡土社会也和土地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节。土地之于乡土社会就如同水之于鱼,离开了它就不能生存,土地与人的完美结合也培育出了五千余年古国的农业文明,如此互利双赢的买卖,又有谁舍得丢弃呢。在物质生产能力极不发达,靠天吃饭的年代,拥有土地的心情,我不知该如何去描述,我想那就和今天处于小康社会的心情差不多吧。于是,与其说乡土社会的人不舍得土地,不如说土地束缚住了乡土社会的人。与此同时,乡土社会有了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土地的固定性征服了人口的流动性,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造成了一个环境内人们彼此熟悉的社会。我想正是这种惯于熟悉的环境而形成的惰性让乡土社会与现代充满着陌生人的社会格格不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任务四:思辨质疑勤为用】

第七至九课时 思辨与致用

本任务旨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认知,在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此环节也可作为学习效果综合性评价,检验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掌握情况。第七课时为小组合作探究,选择2~3个活动完成,第八、九课时为小组成果展示和学生自评与互评学习效果。

活动一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大肆在农村扫盲,力保每个学龄儿童都够享受义务教育?对此,你怎么看?

作者认为,提倡文字下乡,首先要考虑语言和文字的基础。语言是在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中所使用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目的是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也就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

此处重点在于阐述面对面交流的乡土社会没有文字需要,其实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字下乡等同于简单的文字普及。文字下乡,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城里人将乡下人不了解的知识带到乡村之中,以期改变乡下人愚昧贫穷的状态。但是,文字下乡更多的在于提倡将先进的现代文明如农业技术、生产方式等传播到乡村,促进乡村的发展。实质是提倡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学习。

中国乡土社会真的不需要文字吗?在不流动的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世代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能够记录和传播大多数的知识和经验,但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并不能保证这种传播方式能够完整地记录和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而文字的出现恰好能够弥补这些缺陷。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打破了乡土社会的世代不移的特性,农村要发展,农村人想要走出去,离不开学习,更离不开文字。这也是国家在农村大肆扫盲,确保学龄前儿童义务教育的根本原因。

活动二

阅读社科类著作,除了接受新鲜深刻的思想理论知识外,还要学会理性思考、大胆质疑。

费孝通先生曾说:“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完全是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根据上课的讲稿整理而成的,成书时间较仓促,书中难免存有一些逻辑分析不够严谨的地方。请你说说书中哪些观点你不赞同?

《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讳隐。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这在差序社会里可以不觉得是矛盾;因为在这种社会中,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和自己是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反驳:在特殊时期,也会涌现出不少“逆行者”,他们迎难而上,克难攻坚。为了家可以牺牲个人,为了国可以牺牲家。近如疫情暴发期,远如抗日战争时。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并且要多思考、勇质疑,不薄今厚古,要转益多师。

活动三

学生情景剧表演《李老汉创业》。

设想一个老农民李老汉,看到进城务工的人赚钱了,寻思着种地之余,自己创业,补贴家用。第一次他想开店,但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很多时候靠人情交换,借点小东西是常有之事,小店里欠账赊账的太多,都是熟人,全是小钱,李老汉不好意思要账,最终小店亏损严重而关门;第二次,李老汉看隔壁村农家乐办得有声有色,他也想办农家乐,但村里有几家养猪场,气味大,环境污染严重,来这里的游客很少,没有生意,最终闭店停业;第三次,李老汉还想创业,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李老汉的故事引发大家对中国乡土社会怎样的思考?

《血缘和地缘》:“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靠人情交换,没有商业交换的土壤,也就没有商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必须要有商业活动,就要抛开熟人身份,以陌生人的身份进行商品买卖,当场结算,钱货两清,这也就是农村人买东西,要“赶集”,专门到一个地方进行交易的原因。

办农家乐,是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城市游客到乡村旅游,如果乡村环境不好吸引不了游客,农家乐自然办不起来。同时,如果乡村交通不便,也不具备长久吸引力。李老汉创业失败,光有想法,而缺少实际调研,自然难以成功。

李老汉的村子有养猪场,说明生猪养殖生意不错,可以从简单粗放的生猪养殖向优质生猪的饲养及深加工方面发展,发挥自身优势,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致富。

乡土社会要发展,必须正确思考农民与“土地”“农村”的关系,如何用好土地或当地特有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经济,进行决策,少不了实地调研,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不能简单“挪、拿、抄、搬”。

活动四

阅读《长老统治》《名实的分离》,回想一下在成长过程中,你和父母之间发生的冲突。思考: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父母的冲突?谈谈你的看法。

《名实的分离》中说:“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是不会产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有时我们会对父母的命令阳奉阴违,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但对这种做法的评价也要视情况而定,父母说得正确的,我们当然必须听从。但正如《长老统治》中说的:“文化不稳定,传统的办法并不足以应付当前的问题时,教化权力必然跟着缩小,缩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而且更限于很短的一个时间……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们会发现父母的教导和经验有时并不适应现实。此时我们应冷静下来与父母沟通。尽量在不破坏家庭和谐的基础上按正确的方式处理问题。

活动五

阅读《血缘和地缘》《从欲望到需要》,思考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也逐渐在缩小,乡土性也逐渐淡化了,“乡土”观念日渐式微。我们应该怎样促进农村发展,让人们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从欲望到需要》中说:“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

发展“特色小镇”。2018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使之具备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征。通过培育特色小镇、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让人们留在家乡,就地城镇化,使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还能“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纵观城镇化较早的发达国家,意大利的锡耶纳、美国的格林威治、法国的普罗旺斯,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镇展现出不同地区的人文内涵,也为人们留下了乡愁视觉寄托的完好实例,更为后世体验、发扬传统文化留下了无尽的空间。因此,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选择珍视历史遗存,将特色小镇作为乡愁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真正留住乡愁,留住风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要追求小而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在空间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保留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羁绊,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与体验。同时,不仅要注重打造宜人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更要赋予其强力的产业支撑。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确保特色小镇在某一产业里占据独特地位。用特色产业激活经济发展,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从发展与精神两个层面定义特色小镇的“特色”,增强人们对小镇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居住其中的人既有现代生活、又有情感归宿。例如,全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周庄、西塘,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古徽州文化黟县宏村,晋商文化乔家大院,湘西凤凰古镇等,就是在保留地方独特文化的基础上,打造特色旅游,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从而取得成功。

活动六

有人说:“费孝通先生的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社会调查,并以调查研究得来的资料研究中国的乡村生活、中国的乡村文化。在这之前,还没有学者做过如此细致而又有系统的中国乡村调查工作。”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记述了大量批评者的言论,并虚心接受了很多批评——“我想这位朋友说得很对的”。即使片面的言论,他依然能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两点……我大体上有一部分是可以同意的”。正是因为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费孝通对乡土中国的研究才能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

请你结合对费孝通先生的了解,谈谈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学者)应该具备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

(1)热爱祖国,关注民生。1945年,费孝通先生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于民主爱国运动。他把领导工作与学术研究、社会活动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国是咨询”,将参政议政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早年就树立了“志在富民”的理想,一生孜孜以求。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社会变革的实际,深入探讨中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问题、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城乡关系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发表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论著,为推动社会变革,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脚踏实地,勇于实践。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1956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深入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历史调查。费孝通先后对中国西北地区、西南地区、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原经济协作区、淮海经济协作区、东北地区、京九铁路沿线地区等进行实地调查,代表民盟中央就所调查的每个区域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建议,为改善中国的生产力布局、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不惧挫折,不忘初心。1957年,费孝通被划为“右派”;1958年2月1日,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做出了“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职务”的决议。“文革”期间,费孝通仍不忘记研究,和友人一起在中央民族学院二号楼翻译《世界史》和《世界史纲》。

活动七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过年;长大了,却发现“年味”越来越淡。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家乡的“年味”充盈起来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从中分析出相关原因,找出具体做法。

——调查问卷(略)

1.“年味”变淡的原因

(1)不能放鞭炮了,没有了过年的仪式感。能一起过年的亲人越来越少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食物,现在天天都在吃,都腻了。

(2)当我们在节日里忙着玩游戏、攥着手机刷朋友圈、往来穿梭于各种饭局应酬,而忽略了亲人、淡漠了亲情时,我们自己也成为年味的“稀释者”,我们身体回到了家,心却还在向远方“移动”,和外界“联通”。

2.留住年味

学习有关中国“年”文化相关知识,了解当地过年传统习俗,加强实践体验。具体做法如下:

(1)回老家过年,回农村过年,农村“年”味更浓。

(2)回归传统过年方式:挂灯笼、剪窗花、贴春联,做团年宴,登门拜年等。

(3)加强亲身体验:亲自备办年货。如果有可能,尽量尝试家乡办年货的“土方法”,亲手制作,加强体验,避免用速冻食品冲淡年味。

活动八

2020年伊始,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湖北,有迅速蔓延全国之势。面对疫情,全国多地医护人员放弃休假,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成为庚子年“最美逆行者”;武汉封城,湖北全境封锁,为切断一切病毒可能蔓延的渠道,湖北人民积极配合,甘愿困居家中努力抗“疫”;面对医疗物资、生活物资的极度短缺的湖北,全国各地积极调配,全力支援,山东的蔬菜、东北的大米,海南的水果,国外华侨自费购买捐助的口罩等防护物资……纷纷运往湖北;民众隔离在家,学生延迟开学,党员干部纷纷下沉一线,社区工作者积极组织抗“疫”,“90后”“00后”已经长大,走在了战“疫”的最前线,“03年‘非典’我是被保护者”“08年汶川大地震我是受助者”“现在该换我们保护大家”……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那么多无名英雄。

同学们,是什么让我们中国人面对危险,冲锋在前,不畏生死,不怕牺牲?

请你结合《乡土中国》相关理论,采访身边亲临抗“疫”一线的工作者,查阅相关新闻、资料,撰写一份《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调查报告

【示例】(略)

可结合《乡土本色》看出中国人骨子里有对“泥土”、对泥土所代表的“故乡”“故国”的依恋,即使身在异地,心却向往家乡、国家。所以,当国家有灾、人民有难的时候,中国人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帮助同胞;中国政府会扛起国家的“责任”大旗,为保护中国人而奋斗努力。

可结合《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看出中国人骨子里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遵循礼治,重视长老教化作用,强调对传统社会道德习惯的主动服膺,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所以,当疫情暴发,湖北人民能够坚决执行政府“隔离在家不出门”的政策;全国各地医护人员能够积极响应“驰援湖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政府机关公务人员、基层干部争相下沉一线,社区工作者积极走访排查,设立岗亭制度,把好责任关;快递小哥、的士司机、餐厅老板等纷纷甘当志愿者,积极配合政府,免费接送医护人员,为医护人员免费送餐,确保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无后顾之忧……每个人都在努力抗战。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虽然,我们不能像医护工作者鏖战在抗“疫”一线,但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好自己,不为抗战“加负”,我们可以尽己所能,努力成为抗“疫”攻坚战的坚强大后方。因为“宅家不出,就是对国家做贡献。”

可结合《从欲望到需要》看出中国政府有更高层次长远规划。2003年“非典”,中国经历近几十年来最严峻的疫情,战胜疫情,同时也让我们积累了抗战传染病的科学经验;近十几年来,国家也加大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加强对重大疾病的研究,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肆虐,我们又成功援助了西非国家战胜病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政府积极应对,适时决策,妥善处理,及时提出“全国封城”决策,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途径,取得了抗战主动权。面对世界多地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的疫情形势已全面向好,治愈患者大量出院,确诊人数急剧下降,全国多省患者“清零”。

(鉴于时间,活动七、八可发至课后作为研究性学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