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走近自然观赏美景】(4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一
学生自读文本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理解内容,分析意象,鉴赏语言,做好批注。
学习方法知识卡:如何做批注……
概括每个文本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并分析其特点。
教师帮助概括整理,师生合作,完成表1~3。
表1 《故都的秋》
表2 《荷塘月色》
表3 《我与地坛》
第二课时
活动二
要求学生找出苏轼《赤壁赋》、姚鼐《登泰山记》文本中的自然景色描写语段,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欣赏品味。分组朗读,推选出代表全班比赛。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段自然景物描写蕴涵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土,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
《登泰山记》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交代了一长段复杂的旅途生活。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4个动词用得更是形象传神:风雪言“乘”,好像作者驾驭风雪,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而且准确生动,富于变化。)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用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有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用语新颖、传神、形象、生动。)
(3)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设喻形象。“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使人感到一种宁静气息;“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4)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句写的是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俯瞰群山所见的景象。“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赋予山峰以人的形象特点,烘托出日观峰的雄伟气势凌驾于群峰之上。)
文言文文本品读赏析,疏通文义是基础。开展朗读比赛活动,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认真自读,完成文言文字词句的翻译工作,并做好文言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的归纳总结。这不是教学难点,但是它是必须落实的教学重点。
教师在组织朗读比赛评点时,可边评点学生朗读情况,边检查学生文言文翻译工作的落实情况,两相结合做出最后的朗读等次评定。
[提示:文化常识也是文言文学习时应该关注的知识点。我们读古代诗文,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拿纪年来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2种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阴历每月的末一天称“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这2篇课文或此前学过的课文中,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并做成知识卡片,在班级展示。]
第三课时
活动三
分组讨论本单元文本写景技巧,最后全班交流总结。教师补充并板书。
描写角度关注: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观察角度;
远近、高低、内外等顺序。
描写技巧关注: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工笔细描等;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等;
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修辞;
语言特点等。
第四课时
活动四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反复朗读,细加品味,写一段评点文字。
朗读部分学生自行组织。要求学生完成朗读赏析后即动笔写作。要求写出景物特点,并赏析其写作特色,并初步探究景物描写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写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推选优秀作品,班级共同学习欣赏。
【任务二:缘景明情,形散神聚】(2课时)
第五课时
活动一
分析本单元郁达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这3篇文章里景物描写分别传达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
归纳点拨:
郁达夫《故都的秋》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起初作者内心“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之感弥漫在字里行间。但随着作者独行小路,领略月下荷塘美景,忧愁虽仍在,但心头平添了一份淡淡的喜悦,感受到一丝得来不易的宁静。
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既传达了地坛给“我”的人生启迪,又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深挚感情及感受到的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教师明确:3篇散文均表达了亦喜亦悲的情感,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总结出2个方面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分出重点,理解悲喜夹杂的复杂情感。
活动二
分析本单元苏轼《赤壁赋》、姚鼐《登泰山记》这2篇经典名篇里景物描写分别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赤壁赋》:乐——悲——乐。
《登泰山记》:对登泰山所见的雄浑之景的赞美,对万里壮丽江山的热爱。
教师明确:开放型讨论,不拘一格,合理即可。
第六课时
活动三
小组合作探究本单元散文抒情手法,集体交流总结。教师可选定一位同学承担板书总结工作。
提示: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景与情、对比、烘托……)。
知识卡片:
触景生情,情因景生。看到某种景物,自然而然生出或被触发出某种情感。将这样的景描写出来,将这样的情抒发出来,并让景物与情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就是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
因情写景,借景抒情。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这样的文字,处处写景,字字关情,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
活动4: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如有兴趣,可以选取文中的一个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挑选合适的音乐和场景,制作一个小视频。
(《赤壁赋》写景充满诗情画意,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要注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师注意:本活动耗时较长,耗材较多,课堂上难以完成。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基本构思,课后完成视频制作活动。本活动的交流总结可放在本单元学完之后佳作展示分享部分。
【任务三:情景交融,感悟生命】(3课时)
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的眼中,却是各不相同的景色。正所谓: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同样的景物,就算在同一个人的眼中,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同,甚至是迥然相异。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可以从自然景物描写来探究作家的生活与生命历程,看看作家从自然景观中获取了怎样的生命感悟和人生启示。
第七课时
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为例,讨论分析景物描写体现出的情感与作者经历、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教师创设情境,介绍作家生平,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之后,在活动一或活动二中任选一题,说一说,议一议。
活动一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这种感受可能来自作者身上所具有的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知识卡片一:郁达夫生平经历及作品风格特点(百度百科及课本脚注)。
活动二
情境换位说一说,假如你是6个儿女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你养活,你工资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
知识卡片二:朱自清生平经历及作品风格特点(百度百科及课本脚注)。
第八课时
阅读欣赏更要将阅读经验应用于写作,指导并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三、活动四,教师组织完成班级交流,要求学生指出作品的优点及不足,并尽可能地提出修订方案。群策群力,发挥集体智慧,争取打造更多的精品佳作。
活动三
欣赏满文军的《懂你》,如果我们以史铁生的描写作为拍摄视频的素材,你会选取哪几个镜头?体会亲情。讨论:完整阅读《我与地坛》后,再听这首歌,和以往是否有点不一样?我们是否解读过自己的母亲,是否试着去解读母亲,是否去解读所有爱我们的人,是否为爱我们的人更好地生活?请同学们模仿本文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人物的手法,写一篇作文《重读母亲》,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知识卡片三:史铁生生平经历及作品风格特点(百度百科及课本脚注)。
活动四
登临高山,游览胜迹,总能引发文人墨客的遐思,从而催生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赤壁是古代战场,当年的“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引发无数人的怀古之情。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搜集一些写泰山或赤壁的诗文,探讨文人寄托在泰山和赤壁上的不同情思,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知识卡片四:苏轼生平经历及作品风格特点(百度百科及课本脚注)。
知识卡片五:姚鼐生平经历及作品风格特点(百度百科及课本脚注)。
第九课时
拓展延伸,思维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活动五至七三个活动中任选一个任务,完成后分小组分享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进入班级佳作展示交流。
(教师做好佳作把关及记录存档工作。)
活动五
《登泰山记》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优秀散文,达到了晶莹澄澈、明润无瑕的境界。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抑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醇。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用现代散文的笔法描绘出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夕阳晚照图或日观亭上所见的旭日东升图。时间:10分钟。字数:300字左右。
活动六
阅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上网查找有关泰山景观的文字报道,比较后思考:泰山的生态环境有何变化?然后把你思考所得写成一篇小短文。
活动七
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要求用到本单元学到的写景抒情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