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四、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基于对高中新课标的理解,结合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设计了“勇担时代使命,关注社会生活”单元教学设计,按照“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反思”的顺序进行任务安排。对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围绕“使命与抱负”的人文主题,通过品读优秀范文、写作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进行课后反思等任务,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应用能力。以课内文本为基础,尽量拓展外延,补充丰富的课外资料,兼顾文本分析与写作实践,借助各种评价量表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较好落实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可操作性较强。

本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语言梳理札记、小组报告同学互评、演讲稿写作、演讲效果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成形成性评价。教师也需要提供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得到一个有效而准确的反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看出,用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是本教学设计使用较多的一种评价方式,如表3、表4、表5。评价量表的好处在于标准统一、客观公正、直观明白、可操作性强。可以是教师使用评价量表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使用评价量表进行自评,或者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除了能够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之外,还能够让学生明确评价的方面和层级划分,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任务一:研读优秀范文,找准文体特点】(3课时)

立足课本篇目,以人文主题“抱负与使命”和语文素养要求为中心,深挖课本,从文章结构、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设置任务,强调本单元文章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下一阶段的演讲稿写作提供方法和思路。

能够准确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高尚人格和丰富情感;学会通过语言梳理的方式归纳文章的语言特点,明确不同文体的特点;对演讲稿的写作方式有进一步的理解,掌握充分表达自己主张和情感的方法。

活动一内容较为简单,用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让学生大致对本单元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活动二和活动三则要求学生细读文本,深入剖析,从思想和情感上领悟文章内容。活动四则是从语体与语义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并撰写札记,要求较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梳理与研究的能力。从活动一到活动四,由易到难,由情感态度到写作方式,兼顾了思想情感的解读与语体风格的分析。

活动五提示学生关注文章之间的呼应,对两位革命导师的思想之契合有进一步的理解,强调了这两篇文章之间的“同”。活动六关注了这两篇文章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而产生的结构上的不同,强调二者的“异”。在这一同一异之间,加深了文章的解读和分析的深度。活动七在活动五和活动六已经完成了文章解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模拟演讲的方式沉浸式体会作者情感,更加深刻地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任务二:学习写作讲稿,开展演讲活动】(4课时)

在研读课本的基础上,补充更为丰富的文本和视频资料,用更加贴近当今时代的资料帮助学生领悟写作演讲稿的方式,通过对优秀演讲稿的分析和解读,为学生的演讲稿写作助力。

学生能够自主写作一篇较为优秀的演讲稿,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体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够完成一次合格的公开演讲,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此部分的任务设计是课内内容的外延。借助更加贴合当今时代的演讲内容和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二中对优秀演讲稿的分析也能反映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对演讲稿分析方式的又一次检验。《家国天下》中体现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也较为符合本单元“抱负与使命”的人文主题。活动三可作为课下作业完成,回顾课本内容,也是学生写作演讲稿之前的习作。

活动四要求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时代。要能够对社会问题进行理性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多角度来思考问题。活动四是活动五的先导,活动五是活动四的结果检验。活动七则是对活动六的补充和完善。演讲稿的完成是前一部分教学效果的集中体现。

活动八、九应为本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前一部分教学效果的检验。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也要关注未参与演讲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为未参加演讲学生安排记录、整理等任务。

【任务三:补充专业知识,书写活动反思】(2课时)

通过补充关于演讲技能的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完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按照“学习理论—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加深认识,提高学生的演讲技能。同时,回顾单元学习过程,提示学生养成反思和梳理的良好习惯,也可查漏补缺,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能够获取部分演讲理论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演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能够总结本单元的学习收获和不足,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本课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补充更加丰富的演讲知识,活动一和活动二中所提供的书摘和视频只是“引子”,任务设计的目的在于在学生已经有了演讲活动的实践经验的情况之下,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与演讲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用理论知识指导下一步的演讲实践,加深学习的深度。

此课时的两个活动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梳理总结学习内容,并从中找到自己本单元学习的收获,反思本单元学习的不足,从不足中提出新的疑问。教师推荐的课外阅读资料即可用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不足和疑问。通过此任务,可以起到拓展学习外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一部分水平较高、想要进一步学习演讲相关知识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吃不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