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三)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君子之风流】

第一、二课时 我为谁心动

活动一 

学生细读第一课两篇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整理、归纳文言文基本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厘清论证方式。明确要求:写旁批,杜绝不留任何痕迹的阅读;课下练习诵读。

活动二 

(1)设计诵读比赛环节,班级设立评委会,小组派出代表作为参赛员在班级集中展示,评委会进行评比。

要求:评委和参赛同学,提前收集背景资料,创设诵读的情境,对课文的内容简明扼要地提炼总结。

教师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教师提前对评委会成员进行培训,诵读比赛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依旧存在的问题,从语音、语调、语速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整体指导,以期提高班级整体的朗读水平。

(2)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魏征与王安石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殚精竭虑,二人所处时代虽不同,但其君子之风却无异。请同学们归纳对比两位政治家面临的现实背景及其应对方式,完成表1。

(3)感受并分析魏征与王安石的人物形象,谈谈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明确: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被唐太宗李世民尊为雕琢“美玉”的良工、矫正己过的“人镜”,故始有“帝王人镜”一说。王安石不避众人的汹汹议论,坚持变法除弊。他们身上的坚持、勇气、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是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学习的榜样。

表1 归纳分析

第三、四课时 我是思辨者

活动三 

教师引导下的思辨性表达与探究,主要探究以下问题,学习论证方式。

(1)讽谏帝王,乃冒险之事。多少忠臣义士,尽忠直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但是魏征进的谏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试分析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论证逻辑以及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

明确:A.论证逻辑(表2)。

表2 论证逻辑

B.结合《谏太宗十思疏》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又是如何展开驳论的?

评价:根据相应小组的展示情况,给予相应分数。

明确: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A.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B.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C.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3)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旁征博引,分组探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等问题。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展示,要求将自己组的主要内容在黑板上罗列出导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纵观中国历史,就其中一些重大的改革事件从“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的角度进行思索。

评价: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要求展示时,声音洪亮,能清楚地表达本组的观点,并能正确地回答同学的提问。根据每组展示的内容、板书、讲解的逻辑性等进行赋分。

第五课时 我来当编导

比较阅读《与王介甫书》。

活动四 

课前通过观看视频作品加深学生对两人的生平经历的理解。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小组内交流讨论,看看其内容与你的推断是否相合。

评价:小组讨论时,根据小组成员是否能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气氛是否热烈等,给予相应得分。

活动五 

设计对诵环节,对诵群文作品《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一》《与王介甫书二》《与王介甫书三》,对书信的内容简明扼要地提炼总结,结论鲜明。

活动六 

在此基础上,学生编导、排演课本剧,亲身感受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以及司马光的立场。更深切地感受王安石在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处境中,力图为君“除弊”的责任、担当与坚定。

评价:根据每组派出的参演同学的表现给予相应分数。

活动七 

全面交流小组活动学习的成果,辩证地看待王安石与司马光身上的精神品质。由感性的心灵触动向理性的文学鉴赏迈进。以“墨守成规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作为演讲主题进行交流分享,深刻领悟这些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学价值。

【任务二:历史的涛声】

第六、七课时 回到过去

活动一 

(1)学生细读第二课两篇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整理、归纳文言文基本知识,做好批注。与同桌互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知人论世,看谁说得多?

畅谈你所了解的杜牧和苏洵。“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由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3)进入朗读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为正在劝诫唐敬宗与宋仁宗的忠贞之士,在此基础上,请同学分段朗读两篇散文。通过朗读,再次梳理文本,感知文义,重建文言文语境,领悟杜牧、苏洵二人流露于字里行间的责任与担当。

活动二 

研读文本,比较《阿旁宫赋》与《六国论》的具体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表3~4)。

表3 《阿旁宫赋》和《六国论》的相同之处

表4 《阿旁宫赋》和《六国论》的不同之处

评价:根据相应小组的完成情况予以相应得分。

第八课时 正视历史

活动三 

持论有据,辩论明理

三苏均著有《六国论》,苏洵论六国之文“末影宋事”已为公论,苏洵否定北宋岁币和议,视为国之大患;苏轼认为“国之患果不在费”;苏辙主张赂以制胜。三人对北宋外交政策见解有别,对“赂敌”的诠释和取舍不同。请问,你如何看待苏洵《六国论》的观点?全班同学分成3个大组,就“三苏”的观点进行辩驳。

明确:同学们查阅有关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史实,全面而辩证地分析和看待苏洵所谓“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根据不同小组的表现予以不同的得分。

活动四 

我们在学习前人对历史解读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会总结、反思历史,大家回顾我们学过的历史,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还有没有类似六国和北宋这样用贿赂以求苟安的史实呢?

明确:这一部分,通过多种诵读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文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最后归纳写作目的时再补充讲解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反思,还可上升到引发学生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思考苏洵见解的局限性。对问题的回答,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和补充。

评价:根据不同小组的表现予以不同的得分。

活动五 

归纳分析我国古代士大夫身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深入思考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对历朝历代的改革家和改革事件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任务三:穿越历史的重逢】

第九课时

活动一 

顾之川提出:“选文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本教材的面貌和质量,可以说,只要文章选得好,教材编选就成功了一半。”无疑,《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旁宫赋》《六国论》这些作品,作为经典的优秀古文,一直受到各教材编选者的青睐。今天,请同学们扮演教材编者,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探讨这些作品被选入教材的原因。

明确:引导学生从具有鉴赏审美性、主旨深刻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探讨。倪文锦、谢锡金在其主编的《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这样表达,“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有四方面: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比如,《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极具思想内涵的文章,对古代统治者甚至当今国家领导者都具有讽谏的意义,其以古讽今、切谏时弊的主题在今天依然具有智德启迪的教育意义,其丰富多彩、绚丽斑斓的语言词汇,整齐的句式押韵,精巧、言简意赅的文言字词也能体现语文教材的语言积累功能,具有应试实用性。其特殊的文体结构、行文特点也能为当今高中生扩展一定的古代文言文体文化知识,能够起到知识拓展功能。而且《阿房宫赋》历来在文学作品中被众多学者、评论家给予了颇高的评价,有“古来第一赋”的美称,具有可接受性等。

评价:根据不同小组的表现予以不同的赋分。

活动二 

理性表达,树立明确的观点,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表达理性的声音。无论是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还是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的王安石,或是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的杜牧,又或是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的苏洵,他们无一不是胸怀天下,勇于担当的义士。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感受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议题,比如以“古代士人的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等为议题,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个专题讨论会。

活动三 

对学生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中的每一个活动进行评价,并对所有小组的整体得分进行汇总,依据分数排列出前三名,给予一定的奖励。由学科代表对这一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学习收获和学习问题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整体点评,安排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