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四、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整本书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以完整的一本书为阅读单位,以更接近生活阅读的学习情境组织阅读活动、完成学习要求,从而使学生扩大阅读量,培养阅读能力,学会自主阅读。

统编教材上册,安排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这本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对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我们以当下青少年儿童久居城市“人情”淡漠,对“传统乡村”知之甚少引入话题,设计“回归乡土,寻文化之根,觅家国情怀”的学习情境,结合整本书基本阅读方法的介绍,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回归乡土”,让同学们在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本质的基础上,理解中国人“家”的概念、“乡土”的情结、“家国”的情怀。

“寻文化之根,觅家国情怀”,让同学们对自己的祖先、族群、祖国等基础文化结构产生一种追寻、眷恋、崇拜的深厚感情,让学生以饱含深情的“回望”方式、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理性客观的探究精神,去探究一些社会文化现象的答案,获得一点有关中国社会的理性思考与知识启迪,真正意义上理解中国社会“乡土”文化本质。

借助这一情境,希望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关注社会现实,把文本阅读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用理性的态度去看待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可贵品质。

【任务一:知识方法导阅读】

这是开展一本学术类整本书阅读研讨活动的基础,我们的学生缺乏整本书阅读经验,用1~2课时,指导学生了解一本书的构成部分及相关阅读方法,对于后续阅读与问题研讨至关重要。掌握整本书阅读方法情况,可在任务二中得到检验。

【任务二:圈点标记探逻辑】

学术类著作与一般文学类著作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所阐释的理论比较艰深、专业术语繁多,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阅历,理解起来比较费力。因此,读懂学术类著作就尤为关键。如何“读懂”,必须先从其阐述的理论知识开始,厘清篇章间内在逻辑关系。任务二中的活动一,是给完整的时间让学生用相应的方法阅读整本书,对重点概念及内容进行圈点标记。活动二中3个小问题,有从单篇入手,把握单篇核心概念;有从全书入手,把握篇章间逻辑联系。通过这3个小问题,可以检验学生重点内容圈点标记以及逻辑关系梳理情况。

【任务三:梳理整合细探究】

把握学术类著作内在逻辑,只是“浅”阅读,要真正理解作者阐明的理论,就必须对文本进行梳理整合,对重点内容精读探究。任务三中的5个活动,都是基于文本考查学生“精读”文章的能力,有一定灵活性。学生只有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整合筛选出有效信息,才能得出答案。小组合作的形式,便于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交流,有助于完善思维,提升能力。

【任务四:思辨质疑勤为用】

虽然学术类著作知识性很强,但我们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去接受专家大家的知识传授,应大胆质疑,科学求证;对于正确的适用的理论,我们应积极指导实践,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任务四中的8个活动就是基于此而设计,我们希望借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升学生活动的参与度,养成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同时,费孝通先生特别注重实地调查研究,《乡土中国》就是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我们也在任务四中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写一篇调查报告。这个活动有难度,调查报告学生接触不多,但重在参与,先让学生“动”起来,以小组合作形式,一起查找资料,拟写调查问卷,学习写作调查报告,不失为一种难得的经历与体验。

在“评价”中,以学习的真实发生(参与度、获得感)为原则并作为基础标准,以学习的质量(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较高标准,真实发生性评价与质量性评价并重,依据不同的学习活动,各有侧重。

本教学设计中,任务难度依次递增,任务一、二、三可作为学生学习发展性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任务四可作为学生学习综合性评价内容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验,评价方式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湖北省沙市中学 林智 范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