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任务框架

(二)任务框架

整个单元的任务框架如下图所示。

教学共分成9个课时完成,具体任务设计如下。

【任务一:漫步小说长廊,品读情节之奇】(3课时)

第一至三课时

以五篇小说为主要学习内容,主要研读小说的情节,了解情节展开的模式。大声诵读蒲松龄的《促织》,疏通文言字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查找这几篇小说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思想主张,欣赏艺术手法。

活动一 

学生尝试着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整理小说的作者、人物身份、时代背景、小说主要内容等(表1)。

表1 整体阅读归纳整理

活动二 

抓住文中典型的故事情节,以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归纳故事梗概,或用小标题形式,或用回文形式,或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用“讲故事”的形式变换人称讲述都可。

1.以蒲松龄的《促织》为例

(1)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叙述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2)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明确: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独是成氏子以蠹贫,操童子业,久不售)大大改写,终以促织富。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如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2.再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节)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开端)。

第二部分(2~5节)陆虞候密谋害林冲(发展)。

第三部分(6~9节)林教头接管草料场(发展)。

第四部分(10~12节)风雪夜山神庙复仇(高潮和结局)。

活动三 

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说明,对哪个情节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对这个情节印象如此深刻,探究小说设置此情节背后的内涵以及这些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例如:在小说《祝福》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多次渲染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情节,而鲁迅先生一向是惜墨如金的,因此,这一情节的背后必定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用意。那么,这一情节的设置有哪些功能呢?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明确:第一,这一情节是祥林嫂命运的又一次悲惨转折,并催化了祥林嫂的彻底绝望。

阿毛被狼衔去,使得祥林嫂唯一的生命支柱轰然倒塌,仅有的一点希望也变成了绝望。而由于阿毛之死,祥林嫂也就不再是名正言顺的贺家的人了,所以,大伯来收屋,也就是必然的了。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又失去了唯一的居所,祥林嫂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第二,各种不同叙述视角的重复叙述,展现了各种不同人物的心态,同时也暴露了国民性的弱点。

在对阿毛被狼衔去这一情节的处理上,作者使用了不同叙述视角的重复叙述。先是卫老婆子的叙述,接着是祥林嫂自己的叙述,最后是鲁镇上听祥林嫂叙述故事的人打断祥林嫂的话进行的抢白。卫老婆子的叙述相对祥林嫂的叙述要简略得多,这是因为这一事件可以满足自己及别人的好奇心,因此有着强烈的叙述欲望;但毕竟事不关己,不必也不可能动情,也就不必也不会详细说来。

第三,侧面反映了祥林嫂自身沉重的奴性意识,并揭示出性别压迫的残酷性。

个人在悲苦的处境中是有着强烈的叙述欲望的,因为在叙述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缓解自己的痛苦。

活动四 

许多经典小说都会有耐人寻味的情节,如鲁迅先生的《药》:华老栓去刑场买“药”,华小栓服“药”,众茶客谈“药”等情节寓意深刻,令人深思;还如“林黛玉葬花”的情节也能让同学们深思大观园里女儿们的命运,读这些作品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和网络搜集整理经典的小说作品,在众多的作品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情节并写出推荐的理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自觉完成,利用1课时时间进行交流)

活动五 

观赏同名电影或电视剧,完成相关任务,如何评价老电影《祝福》中的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添加情节?如何评价“豹子头”的“狠”?可以写成观后感进行书面交流。

【任务二:遨游历史天空,赏读环境之妙】(2课时)

第四、五课时

鲁镇社会扼杀了祥林嫂的一切生机;林冲的遭遇,不仅仅是因为高俅父子对他的迫害;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生活仍然“郁闷、无聊、乱糟糟”,“局面并没有好一点”;人变为虫,离奇的情节透露出严酷的社会现实。认真阅读本单元小说,分小组概括各篇小说中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活动一 

走进鲁镇,品味“祝福”

社会环境:封建迷信的毒害

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闭的农村社会

群众的淡薄、冷漠

自然环境:鲁镇

旧历的年底

雪天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2)小说主要写祥林嫂,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明确: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道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是谁害死了祥林嫂?鲁四爷?鲁四婶?卫老婆子?祥林嫂之婆婆?贺大伯?柳妈?鲁镇人?“我”?

资料链接: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毛泽东

总之,祥林嫂正是受这“四条绳索”的多重绞杀而死的。夫权、婚姻是封建社会决定女性命运的关键,也是“四条绳索”束缚女性的集中体现。婚姻并未给祥林嫂带来什么幸福,却使她一步步走向痛苦和死亡的深渊。

同时,我们透过偶然性,看到的是隐藏在身后的那些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伤寒,因为吃了一碗冷饭,这是源于贫困;阿毛被狼吃了,因为四岁的孩子在门槛上剥豆子,祥林嫂在屋后劈柴无法看管孩子,这也是源于贫困。因此,实际上是罪恶的封建统治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旧社会、旧制度,所以说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社会悲剧。

活动二 

(1)文章取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

明确: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

A.直接描写风雪。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B.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

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写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因为风雪大,天气冷,所以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自由赏读。

明确: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二是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点,烘托了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

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

第二点,情节的发展与风雪密不可分。

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3)延伸品读环境描写的妙用,如《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作品中多次提到“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烘托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同学们自由品读,并形成文字材料。

活动三 

(1)小说塑造了一个钻进“套子”中的小人物,文章集中描写了他的“套子”。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他的相关“套子”。

服装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为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套子”对他有什么影响?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同学们交流讨论。

(3)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明确: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旧势力顽固,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革命力量弱都是重要原因。

总之,怕的根源:沙皇专制制度。

(4)在作者行文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呢?这种描写套中人的手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大家讨论交流并画出思维导图。

【任务三:对比品鉴人生,绽放人性之光】(2课时)

第六、七课时

整合与探究,寻找角度探究本单元作品异同点,提炼不同国别、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作家关注现实的主旋律,感受不同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异同。

活动一 

精读课文,通过典型情节,典型语言、动作对比这几篇小说人物表现的异同,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小说主旨。可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例如,分角色读柳妈与祥林嫂的对话,店小二与林冲的对话,讨论他们各是什么性格?还有成名、格里高尔的动作描写,从哪些话语里表现出来的?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可运用圈、点、勾、画等做批注的方法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活动二 

再次品读5篇小说,同学们可以分组交流,抓共性,找规律,找好切入点,同中求异。老师也可以提供相关的话题,让同学们做细读整合与探究。

(1)例如,针对《祝福》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找共同点:风雪(表2)。

表2 同是风雪沦落人

总结:无论是《祝福》还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于雪的描写和雪的作用,可谓一绝。同样的雪,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下,具有了不同的作用,这正是文学艺术的最大魅力。

(2)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装在套子里的人》,找共同点:逃避与退缩。

拟题:重压下的小人物。

同学们自由撰写,可以如表2做成表格分析,也可以撰写成小论文。

(3)比较《促织》与《变形记》,找共同点:变形为虫。

拟题:变形为虫后的生命思索。

A.回顾《促织》与《变形记》两篇小说的内容,填写表格(表3)。

表3 归纳整理

B.思考总结这两篇小说的异同,在全班交流。

主题相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异化”悲剧。异化,在环境的压力下,人失去自我,失去价值、尊严、地位乃至躯体,成为非人。

情感体验相同:含泪的笑——哀怨与孤独。

异:成名之子为什么变成蟋蟀而不是其他昆虫?两篇小说中的蟋蟀和甲虫除形态不同外,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蟋蟀——价值连城 甲虫——没有价值,累赘

人——贱如草芥人——生存价值(家庭、社会)

异化行为——主动与被动,必然与偶然,价值有无差异,亲情异化程度不同。

总结:比较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方式,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比较阅读能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发现差异,把握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任务四:关注社会现实,抒写心灵之声】(2课时)

第八、九课时

这是以写作为主要任务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写作的方式来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抒写自己最真实、最丰富的心灵之声。

活动一 

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小说家笔下的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我们在写作叙事类文章时,也应该在“怎么讲”上多用些心思,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而要努力尝试新颖的构思和独特的表达。

1.明引人入胜之意

很多同学会认为:记事,不是很简单吗?只要写出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恰恰步入了一个误区——平铺直叙、波澜不惊。清代的袁枚曾说过一句让人怦然心动的话:“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告诉我们,记叙事件,要写得引人入胜,比如选择好叙述角度、叙事有波澜、结尾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2.品引人入胜之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三折、跌宕多姿、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出人意料、欲擒故纵……效果——简约精致、尺幅波澜,平中见奇。

3.探引人入胜之法

要点一:选择好叙述角度。

叙述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要点二:写出事件波澜。

叙事时要注意设置悬念、情节突转、情节巧合、出现误会、欲扬先抑、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手法的运用。

4.写引人入胜之文

课堂练习: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用所学方法,创作一篇复杂的记叙文或小小说。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的经历,或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情节可自行设计。要求:叙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写出事件的波澜,尽量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活动二 

编辑优秀作品成册。学生撰写的小说或复杂的记叙文是其学生时代最好的写作尝试,更是学生美好的记忆。首先将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品读鉴赏,指出作品中的优秀之处,也指出作品还需修改完善的地方,使其更加完美。此部分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加以指导,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