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和评价建议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盘点下来——难点,焦点,燃点,痛点,泪点,笑点……总之教点不一而足。平常的篇章教学一句“通读全文”就可以“一次性”完成全篇信息的提取、整合,再按部就班地、津津有味地施教。面对《红楼梦》,可以“通读全书”吗?九课时到底能让中学生达到什么水平:明清小说硕士?文学博士?红学专家?有的教师在解析时——高、精、准、全、专——俨然一副红学家派头,行吗?就目前公开发表的“《红楼梦》整本书教学设计”来看,普遍存在重系统解读,轻读法指引;重板块拆解,轻整体规划;重概念术语,轻有效操作。似乎学生个个与生俱来都已读透了红楼。
统编教材给《红楼梦》设置的阅读任务是:①抓住情节主线,体会其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②把握人物关系,体会人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设想主要人物的命运或结局;③品味日常生活描写的丰富内涵;④欣赏人物创作的诗词;⑤深入思考其主题。对这一揽子任务,教材也没有强制要求学生把握,而是说“供参考,可以选择其中一部分完成,也可自行设计其他任务”。教材的这种灵活性模糊化处理,似乎又给我们的“教”与“学”平添了不少压力。
据调查,中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最大障碍是语言,其次是内容庞杂,再次是情节不吸引人。中学生的这种心理认知与《红楼梦》的特性似乎难以调和。
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以为首先要弄清楚你心中的《红楼梦》是什么,也就是你将怎样向中学生推介这部名著。如果你执念于渲染《红楼梦》的高深宏大,多数学生会望书兴叹,却步不前或半途而废。的确,《红楼梦》不仅考验学生的阅读耐性,也挑战着教师的阅读教学。面对如此窘境,教师要知难而变,换位思考,在不失对《红楼梦》的基本判断下,用青少年习惯的语言去表述: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爱情、家族的故事,与时下很多热播剧一样。这种降维而不失敬畏的处理必然会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道不远人,学无先后,通过整体规划、时间保证、读法指引,让学生首先读起来;读故事,读情节,读人物,读场面,读细节,读才情,读内涵——或满怀激情,或情不自禁,或仓促上阵,或附庸风雅,或囫囵吞枣。
“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从字面来看就是“阅读”与“研讨”两部分,揭示了读书之法,再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在该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部分,又对这种阅读层级进行了细化:
实际上就是与作品对话(读内容)、与作者对话(探用意)、与他人对话(善交流)、与自己对话(正三观)。作品只是出发的地方,终点是学生的内心成长。但就高中生来说,就特定的《红楼梦》来说,学生能建构整本书的阅读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能基本把握全书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能“读”故事,“懂”故事,“讲”故事,“品”故事,“评”故事,“荐”故事,学习目标就算达到了。
鉴于上述分析,在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应始终秉持如下原则:陪读见诚,研习有度,展示得法,活动不滥。
(江陵县第一中学 范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