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设计

(三)学习活动设计

课时安排:9课时

【任务一:读思辨之文】

第一至三课时

活动一 

积累文化常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自主了解《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阿房宫赋》《六国论》四篇课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对课文形成初步认识,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中预习案部分掌握相应的文化常识,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展示和补充。学生对魏征、王安石、杜牧、苏洵四位作者并不陌生,但关于“疏”“书”“赋”“论”文体常识需要学生识记。

活动二 

落实文言知识。学生通读课文,结合课本下面注解、手中资料和工具书疏通文义,对文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做好标注,对难以理解的文言知识进行探讨,小组准备展示和质疑。

作为文言文单元教学,落实文言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是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落实文言字词要坚持“词不离句”原则,不能死记硬背,这一活动需要花较多时间来处理。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疏通文义,做好文言知识积累。

活动三 

品味骈散韵味。这四篇课文骈散结合,语句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给人以音乐的美感。请你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选取课文中你最喜欢读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展示。

学生在朗读时,要读准句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缓急有致,读出感情,以此感受祖国的传统文言魅力。

如《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段中“固”“流”“浚”要重读,最后一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是本段的中心句,因此要缓读,读出感情和气势。)

如《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这段文字注意句读,朗读时语调不应过高,用中低音朗读。)

如《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一段是关于阿房宫规模的描写,气势要从低沉到高昂,尤其是“三百”应重读。)

如《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最后一句语气要低沉,体现出作者的商量与请求之意。)

活动四 

筛选文章观点。四篇课文都是议论性散文,请学生再次通读课文,分析归纳作者主要观点和文章所针对的具体问题,然后试比较分析四篇课文有哪些共同之处(表1)。

表1 分析观点及问题

四篇课文的中心论点都很明确,学生容易找到。对四篇课文的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预设以下参考答案:①均为议论性文本,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出作者对当前社会现实政治的深刻思考。②均引用历史事件,从历史中汲取处理现实政治问题的智慧。③均体现出古代士人对于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意识。

【任务二:赏说理之术】

第四、五课时

活动一 

批“龙鳞”,逆“圣听”,是冒险的事。学生诵读《谏太宗十思疏》和《谏逐客书》后小组讨论思考,两篇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说服帝王的?二者在劝谏方法上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通过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不同说理方式进行鉴赏和归纳。《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以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引出中心论点,然后从反面来论证。接下来,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然后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层层推导,最后提出“积德义”的具体方法“十思”,实现“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

《谏逐客书》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然后举事例,引用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对“吏议”进行驳斥,然后又从反面推论,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

除了分析文中“比喻论证”“正反论证”“引用”“对比论证”等方法的使用,作者谦虚严谨,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的说辞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活动二 

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变法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提炼出主要观点,结合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分析王安石对司马光的观点进行辩驳的方法和艺术。

通过合作探讨,学生可以分析出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文中使用了多种反驳方法:第一,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整个反驳明确而有力,言简意赅。

另外,本文的辩驳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首先,作者确立了“儒者”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名实相符。然后,作者将对方的种种罪名,概括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五个要点。最后,作者对五个要点逐一进行批驳,着重揭示出这些指责是名不符实的谬论。文章显得理直气壮、短小精悍。

活动三 

《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三篇文章,出自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朝代,虽然内容都与六国和秦有关,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请学生在通读三篇文章,理解文义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比较分析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快速筛选、捕捉文章信息和鉴赏内容的能力。三篇文章的对比分析可以从文体、语言、内容、主旨、论证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有的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活动四 

经过学习鉴赏本单元四篇文章后,你在如何展开辩论说理方面有没有什么收获?可从论证方法、说理艺术等方面进行归纳。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生对本学习任务群进行小结,系统归纳常见的论证方法和说理技巧。主要论证方法除了本任务群中所学习到的,还有举例、归纳、演绎、因果论证等。平时写作文展开论证,首先要确定论点,有了论点,然后选择合适的论据,最后进行论证。论证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面向君王进谏,除了使用一定的论证方法还不够,还要注意地位的尊卑、语言的委婉通达、内容的合情合理、结构的严谨等。

【任务三:育家国之情】

第六、七课时

活动一 

讽谏帝王,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却招来杀身之祸,作者魏征为什么要冒险进谏写下《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章?搜集资料,历史上还有哪些尽忠进谏的事例。

学生可以结合任务一中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进谏触怒帝王,极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魏征这种大无畏的背后是对国家大业崇高责任的坚守,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私的家国情怀。当在个人安危和国家命运之间抉择时,能够义无反顾地做出行动,这就是一种担当精神。

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名人轶事:关龙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名相,因为进谏忠言而被杀;比干,殷商王室的重臣,忠君爱国,敢于直言劝谏,被称为“亘古忠臣”;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触怒夫差后被逼自杀,以死明志,下场凄惨;屈原,忠于朝廷,敢于进谏,不同流合污,最终被流放。

活动二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殿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针锋相对,你更欣赏谁的观点,为什么?请结合现实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

学生只要言之有理皆可。通过探究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王安石对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学习王安石等改革家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教育。结合国家发展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该如何进行改革创新,促进发展等,以此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担当。

活动三 

阅读《阿房宫赋》《六国论》,两篇课文均为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其中所表现出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思考这两篇课文的现实意义。

学生展开讨论分析,体验作者的胸襟,陶铸人格,培养家国情怀。通过分析秦国灭亡的原因教育学生应戒奢戒躁;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使学生明白团结的道理,培养不震慑于权势的品格。

活动四 

2020年1月,新冠疫情暴发。为了抗击疫情,年逾八旬的钟南山院士和70多岁的李兰娟院士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逆行者奔赴抗疫一线,守护人民生命安全。请结合个人生活和社会现实思考,“00后”的青少年怎样做才能体现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这一问题将前面所学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国内国际形势等方面展开讨论。

【任务四:发理性之声】

第八、九课时

活动一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与同学就“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任选一个加以探讨,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一活动从两篇课文中选取了几个话题供学生进行探讨,学生在完成此活动时应将所学到的思辨方法运用进来,要有理性的观点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活动二 

南宋诗人朱熹说“学贵有疑,不疑则不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六国论》思考:苏洵的论述一定是对的吗?文章在内容上是否存在漏洞?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这一问题为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让学生质疑,使质疑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学生可查阅资料进行分析,以此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敢于质疑、乐于思维、乐于发现的学习品质。课文第三段“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而国后亡。”结合历史地图分析这句话发现并不准确。

活动三 

学以致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对司马光的观点展开了驳论,驳倒对方观点,树立自己的观点。驳斥时,首先指出对方观点的错误,举出论据进行辩驳,然后亮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活动四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本任务针对社会上存在的突破道德底线的不良现象,引导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学生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使用所学到的论证方法,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从而提高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