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彰显

二、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彰显

在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二十个字凝练了伟大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正是中国抗疫“为什么能”“为什么行”和“为什么好”的秘诀所在。纵观此次抗疫斗争,党中央发出了“最强音”,云南全省各界众志成城、奋勇拼搏,形成“最强合力”,涌现出无数平凡的“最美逆行者”和“最美故事”。回顾极不平凡的抗疫历程,云南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收获很多难得的启示。

——生命至上。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云南全省上下在疫情面前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重中之重,不惜一切代价,提供全局、全力、全时、全方位的强大保障,尽最大可能抢救病患,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英勇奋战,汇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积累了重要经验。一是高度重视、科学部署,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担当,坚决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发生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长多次召开会议、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云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分析全省疫情发展形势,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充分体现了什么是“人民至上”。二是积极驰援湖北、关爱一线人员、保障群众生活。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把对口援助湖北咸宁作为光荣政治任务,明确要求要举全省之力同湖北人民并肩作战,在援助湖北咸宁的战场中“攻山头、见分晓”,决不辜负党中央重托,决不辜负人民的期盼。同时,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坚持关心关爱广大医务工作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健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作为战胜疫情的重要环节,反映出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真正做到了防控工作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三是探索出“五个结合”的救治经验,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病例的治愈率。加强医疗管理与医疗救治的结合,有力规范轻症与重症病人的早期识别、指标观察、治疗要点及转运标准,总结出“及时发现识别、及时病情上报、及时开展救治、及时会诊转诊”的重症救治模式,人民日报专门进行了报道。加强医疗与护理的结合,创新开展排痰、促痰、俯卧位通气等护理模式,增强了对症治疗的效果。加强西医与中医的结合,成立专门的中医工作组,推动了中医药参与医疗救治,结合中医药辩证论,显著提高了新冠肺炎救治的针对性。四是总结出“轻症早识别、重症早干预、危重全力治”的救治策略,有效降低了云南新冠肺炎病例的病亡率。形成专家共识,对新冠肺炎病例进行分类管理。成立呼吸、重症医学、感染性疾病、影像学等多学科组成的重症患者筛查组,从患者呼吸频率、呼吸窘迫症状、氧饱和度测定及血气分析等具有早期识别意义、对诊断分型起决定作用的指标入手,每日对收治的普通型患者进行筛查。制定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病情及转归表,对重症、危重症病例实行日报制度,及时准确掌握危重病人情况,及时转诊会诊,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及时调整诊疗方案,确保了轻症不转重症、重症不转危重和重症转归以后不反复。五是把安全管理放在与患者救治同等重要的位置,确保了云南全体医疗队员“零感染”。建立严格的院感控制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考核,严格落实“合格一人上岗一人,不合格绝不上岗”的要求。加强队员健康监测,严格要求队员每日在微信小程序中完成健康申报,实时掌握健康状况。开展医疗队伍人员心理测评,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严格落实安全第一责任人制度,确保了云南医疗人员“零感染、零事故”。这些举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举国同心。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云南坚持全国一盘棋,各族人民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构筑起群防群治严密防线。其一,全省各党政军群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全力奋战,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构筑了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其二,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全体干部职工放弃休假、坚守岗位,夜以继日连轴转,40万医务人员白衣执甲,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特别是援鄂医疗队队员逆行出征,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展现了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其三,政法、公安、交通运输、文化旅游、教育、外事等部门履主管部门责任,严防疫情扩散;发改、工信、财政等部门加强物资调配保障;宣传系统加大宣传报道,汇聚疫情防控的正能量;纪检、组织、督查等部门全力提供组织纪律保障;人大、政协迅速行动,全力支持抗击疫情斗争。其四,工会、红会、团委、妇联等人民团体积极慰问一线职工及其家属,倡导群众募捐,形成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其五,广大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担起卡口测体温、社区发传单等服务工作,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六,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赠医用物资、防护口罩、蔬菜、食品等紧缺物资,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自发、群防群控,坚持拜年用网络、休闲不聚会,戴口罩、守秩序,筑起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全省4700多万人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舍生忘死。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2020年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获表彰。其中,云南25人荣获“先进个人”称号,10个单位荣获“先进集体”称号,3人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3个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共计41个集体和个人受表彰。另外,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专门授予500名同志“云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授予300个集体“云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省委决定,授予144名共产党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追授6名共产党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授予120个基层党组织“云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从这些抗疫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那里,我们最为真切地看到了舍生忘死的伟大抗疫精神。比如云南省委政法委彭文海同志,从2020年1月26日至今一直奋战在省委、省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先后担任维稳组、出入境管控组联络员,及时汇总收集各类信息2000余份,为指挥部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又比如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王见昆同志,作为领队于2020年1月27日率领云南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紧急驰援湖北,第一时间建立了援鄂医疗队临时党总支和党支部,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机制并组织开展院感防护知识和技能操作规范化培训,推行中医药参与救治,云南省对口支援的咸宁市在湖北率先实现住院和确诊病例双清零,患者治愈率达98.21%,排湖北省第二位;病亡率1.79%,排湖北省倒数第二位。再比如昭通市永善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毛勇同志,主动向永善县公安局党委递交“请战书”,奔赴抗疫一线,于2020年2月19日因公殉职,生命定格在39岁。楚雄市公安局督察大队民警李俊同志,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次次放弃休假,一次次冲上一线,49岁的他终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牺牲在抗疫一线。广南县公安局五珠派出所原副所长谢帅业同志,在抗疫一线创新工作方法,细化工作举措,在辖区形成了“查、防、控、治、保、导”的防控体系,于2020年3月4日因公殉职。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做好防止疫情通过交通运输传播和交通运输保障工作,组织重点物资、农民工返岗和学生返校的专项运输保障,有效支撑全省经济平稳运行。再比如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取消全省卫生健康系统春节休假,40万名医务工作者连续奋战近200天,无惧风险、英勇逆行,坚决守护全省人民生命健康。在驰援湖北咸宁工作中,派出10批1158人医疗队赴湖北开展救援工作,对口支援的咸宁市于3月17日在湖北省16个州(市)中首批实现确诊和疑似病例“双清零”,治愈率排湖北省第二,为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了云南力量;在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工作中,向老挝、缅甸派出3批30名抗疫医疗专家组协助当地抗击疫情,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贡献中国力量,等等。这些鲜活生动的实例表明,面对疫情,云南各族人民没有被吓倒,而是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壮举,书写下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

——尊重科学。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云南省委、省政府应对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成立了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的医疗救治组,紧紧围绕“提升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严格落实各项救治措施,制定并落实了《云南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统筹资源,在科研、临床、防控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下,一系列新成果、新办法得到检验推广。一是建立健全了全省医疗救治组织机构,进一步优化设置,整合资源,保证医疗救治效率和救治效果。二是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集中全省优质医疗资源力量进行精准治疗,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三是坚持开展救治业务培训,提升医务人员诊治水平,精心组织省、州(市)、县(区)级的医务人员紧密围绕诊疗方案、救治规范、中医诊疗方案等救治技能培训,有效提升率医务工作者的救治技能。四是坚持三级专家组责任制,压实救治责任,确保治疗效果。五是坚持“早会诊、晚调度”工作机制,全面跟踪指导所有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确保全病例同质化治疗。六是切实发挥云南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了中西医会诊制度,指导各地在定点救治医院建立中西医协同机制平台,配齐配强数量适宜的中医医师,建立健全中西医共同参与、全程协作的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和病例讨论制度。七是加强无症状感染者治疗,有效降低病例数,坚持关口前移,将无症状感染者纳入轻症患者进行治疗。八是加强感控管理,在防控过程中对医院感染控制的全环节管理,全面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分区管理要求,合理划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做好院感防控工作,科学规范做好个人防护,全省医务人员实现了零感染。九是千方百计保障医用物资供给,安排部署救治专家、药品、设备等应急准备工作,快速组织全省有条件企业及时上马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资生产线,加强医用防护物资生产供给,有效缓解医用物资紧缺问题。十是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成立由省卫健委牵头,中科院昆明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省一医院、昆医附一院、昆医附三院、省传染病专科医院、省疾控中心等专家加大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力度,形成全省科研力量“一盘棋”攻坚克难局面。上述举措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命运与共。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大道不孤,大爱无疆。在云南绵长、无天然物理屏障的边境线上,疫情防控难度大,面临着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省外疫情输入和处置本土疫情三线作战的巨大压力。但是,困难从来吓不倒云南的各族人民群众,云南在“最前线”采取了果断措施,铆足了劲,彰显着强劲决心。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全省上下一心,在做好国门守护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牢固树立“为国守门、为国把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继续严格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结合疫情变化发展特点,适时调整并细化完善应急处置方案,持续巩固好全省疫情防控来之不易的工作成果,真正做到了在战“疫”中担当国际责任。一是破浪前行、开展国际合作。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一省保两国”的省份,按照省委、省政府疫情防控工作总体要求,云南派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赴周边国家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向周边国家介绍中国抗疫经验,结合周边防疫措施和诊疗流程,对其疫情防控、患者治疗和实验室工作提供咨询,为他们的医务人员和社区防控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等,通过与周边国家落实联防联控,云南筑牢了疫情防控屏障,驰援周边国家,受到了周边国家广泛赞誉。二是同心合力、防范缅甸疫情输入瑞丽。当前“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依然艰巨,特别是对地处中缅边境的瑞丽来讲,疫情呈现反复波动态势,仍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期、攻坚期。现在瑞丽市正在全面加快边境一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加大边境人防、物防和技防投入力度,优化调整值守巡逻力量,严厉打击涉边违法犯罪行为,侦破多起偷越边境案件,摧毁多个犯罪链条,严格划分严管戒严区,排查整改了周边隐患漏洞,边境疫情防控缓冲区已经初步形成。同时瑞丽也正在全力做好和缅甸的联防联控工作,目前向缅甸木姐地区捐赠了40万剂新冠疫苗,捐赠了价值2000余万元人民币的抗疫物资和工程材料,支援缅甸木姐地区开展疫情防控,支援木姐地区的新冠肺炎医疗中心在10月1号已正式启用。三是共克时艰、关爱外籍人士。病毒无情人有情,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在华外国公民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生活保障,外交部和地方政府都努力为在华外国人排忧解难。围绕外交部提出的工作目标,云南积极安抚在滇外籍人士,开展保供给、稳情绪、搭桥梁、解难题等一系列工作,及时为外籍人士提供生活物资保供和口罩等医疗物资保障,及时回应关切、解决困难、答疑解惑、安抚纾解,在全国率先推出安置酒店,按照自愿入住的原则,定点安置接纳临时来滇商旅、探亲访友滞留的外籍人士,安排心理咨询、加大人文关怀,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外籍人士的生活防疫需求。上述措施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中国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云南将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动员和激励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转化为造福边疆各族人民的实践成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努力奋斗!

课题负责人:刘 婷

课题组成员:梁晓芬、邵 然、吴云梅、李娅婕、付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