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制度建设问题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云南取得的辉煌历史性成就,已经用事实证明云南始终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贯彻落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同时要看到,由于一些重要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重要制度建设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短板。例如,重要制度在融合实践的体制机制方面存在不足,边疆民族地区受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影响,导致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难以跟上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度对于满足边疆民族地区治理需要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程度不够,如对于边疆偏远民族地区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制度建设还难以做到依照各地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的定位服务,加上边疆民族地区现代网络治理平台和技术开发有限,边疆治理信息不够通达,很难根据边疆治理中遇到的问题实时完善制度上的解决方案。
此外,制度既要注重顶层设计,还要注意落实落地,如边疆民族地区自治权的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等。事实上,在实践中仍存在制度执行力弱化问题。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好的制度要体现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于执行。有些制度如果无法在实际行动上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更无法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将会导致制度有被架空的危险。这实际上是干部队伍中极少数人缺乏制度意识,没有坚决按制度办事,将制度“束之高阁”所造成的。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与现实、地理与其他各方面的限制,本身发展落后,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模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制定制度和规划发展的能力不强,吸纳和整合地方资源不够,不能利用制度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地方关系,应对危机突发事件的制度保障不到位,有时难免会出现恐慌,未能向群众解释好制度,所采取的制度宣传教育途径没有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实际,边疆民族地区群众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听不懂极富理论感的制度话语,对制度的陌生使他们政治参与度低,制度落实不到实践中,落实不到基层中去,都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在边疆民族地区群众中的建构。制度执行力弱化、缺少群众基础使得边疆治理遇上很大困难,再加上边疆治理环境本身的复杂性,如民族关系问题、宗教问题、毒品问题和特殊群体问题等相互交织,边疆治理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要努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云南在贯彻落实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方面更加成熟,为提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