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1.在政策过渡期建立分类指导机制,精准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满足云南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也是满足云南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更是云南推进扩大内需,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云南要立足“三农”工作实际,分类指导,提高政策针对性、实效性。对于具备发展产业的地区,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其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区。但产业发展一定要立足比较优势,且要以市场为导向,确保产品销路。对于发展基础薄弱,不利于发展产业的地区,要持续开发外出务工或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对缺乏劳动力或因病致贫的,充分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兜底功能,坚决杜绝规模性返贫情况的发生。

2.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高端农产品供给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将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以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推行绿色生态理念,完成农业向“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型,做强做特一批绿色兴农企业,打造一批高原特色绿色食品品牌,提高农业附加值和产业链水平。以“生态兴农、质量富农、品牌强农”的理念推动绿色生态农产品供给,做精做强以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打好“绿色食品牌”。依托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构建从技术研发到绿色种植再到药材提炼加工的完整中药材产业链。

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各县依托资源,走差异化发展路线

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云南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依据各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大力淘汰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每县按照资源禀赋、区域特点保留最有竞争力的产业,针对性制定“一县一业”实施方案。结合云南省农业产业链短的特点,以县域为中心,发展完善农业、加工业、服务业、金融业为一体的县域产业群。例如,在“院士土豆”主产区创办薯片加工产业,既能拓宽土豆销路,又能有效带动地方就业。同时促进冷链物流建设加强,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减少损耗。

4.探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实现以农户经营为基础的制度创新,一方面,对于适合发展家庭农场的农户家庭给予政策扶持、金融贷款和科技帮扶,鼓励农户发展成为家庭农场。另一方面,为有效克服农户经营农业存在的“交易成本高、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中介作用,牵头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多主体融合发展体系。在融合过程中,通过完善合作社分配机制,既要保障农户的利益,又要降低农业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还要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后期又将集体经济的收入用于支持乡村治理、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最终形成“企业获利、农户增收、组织有力”的良性闭环。

5.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激发农村有效需求

充分发挥农村基础设施支撑农村发展的作用,加强路网电网和数字农村建设。将丰富的教育、科技、医疗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通过对口帮扶、云教育、云就诊等手段向农村倾斜,切实提升农村福利、医疗、教育等软实力水平,实现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打造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