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宣传教育,有利于人们对祖国的认同和归属感,维护祖国统一和...
祖国,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和神圣意味的词汇,也是一个与“国家”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具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对内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开展交往合作,抵御干涉侵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伴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祖国是人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国家,国家涵盖了祖国,祖国专指某一特定国家。每个人都会面对很多国家,但却只有一个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情感,共产党人要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祖国问题的这些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国家和祖国的本质特征、历史起源、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为我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强弱,都为祖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一是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广袤疆域。几千年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共同开发、开拓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广袤疆域。解放战争,面对民族危亡,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祖国统一,各民族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新中国的建立,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更加谁也离不开谁。二是各民族共同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我国千姿百态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造就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多样性。不同民族共同发展了农耕、游牧和渔猎等经济形态,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在相互交往交流中形成了经济上的互补互济、互利互惠的相互依赖关系。几千年来,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无论是国家统一时期,还是暂时分裂阶段,都不曾中断过,逐渐形成一种自然的凝聚力,成为各民族之间关系日益密切的基础。三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灿烂的文化。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华文明对于各民族的文化和域外的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
各民族共同捍卫了祖国的团结和统一。近代以来,我们的祖国之所以能在列强侵略之下保持基本的统一而没被瓜分,靠的是各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1840年鸦片战争后,血与火的共同顽强斗争,让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党的民族革命纲领感召下,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积极投身和支持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实现空前的大团结,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取得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中国民族关系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祖国统一最深厚的思想基础在于民心所向。中华民族素来崇尚天下大同,向往四海归一,把统一域内、协和万邦作为崇高的社会理想并积极付诸实践。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案,尽管其思路、方法、手段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都着眼于国家统一,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把天下整合在一起。如《礼记·大学》提出“治国”“平天下”,孟子讲天下要定于一,荀子和韩非反复强调统一的重要性。司马迁在《史记》中鲜明提出并系统阐发了“大一统”思想,其核心要义就是“天人合一”“万族归一”“国家统一”,就是天统、血统、道统(法统)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