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包含的文化形态特征丰富了“美丽公路”建设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准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用以指导“美丽公路”建设实践,需要我们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形态内涵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有一定的文化形态与之相适应,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都是当时社会历史阶段的反映。新中国成立后,云南各族群众从原始或奴隶或封建社会跨越几种社会形态,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刀耕火种、与世隔绝的形态跨越到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族群众实现了从千年贫困向全面小康的又一次伟大跨越。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美丽公路”建设融合发展、相得益彰,呈现出许多体现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的亮点,美丽富饶、人文厚重、民族风情浓郁的潞江坝服务区建起了一流的公路文化历史博物馆;高速公路收费员穿着当地少数民族服装,以崭新的形象迎接八方宾客;公路沿线民族民居建筑反映着世居少数民族多元性、丰富性和原生性的文化特征,勾勒出一幅幅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引领多元民族文化的画卷。2014年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独龙族群众沿着这条脱贫路、致富路、幸福路,以“公路+民族元素+旅游”模式,把公路沿线鲜明的独龙族民族元素,培植成实现美好生活的典范和旅游观光的一张新“名片”。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时说:“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总书记回信中的这两句话,深刻诠释了物质基础与精神文化的内在关系问题,说明路修通了、实现脱贫只是解决了物质匮乏的问题,“更好的日子”是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从精神文化方面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美丽公路”建设就是为了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一方面通过“美丽公路”建设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另一方面在“美丽公路”建设中体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相结合的边疆民族文化特点,让“美丽公路”建设成为边疆各族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通过大力推进“美丽公路”建设,改变了边疆民族地区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解除了民族的早期隔绝状态,各民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现代适应性转换,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