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识云南的地位作用
“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云南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比邻东南亚、南亚,与三个国家直接接壤,是中国西南部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同时,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是云南鲜明的省情特点。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特有少数民族有15个,16个少数民族沿国境线跨境而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相互交织。云南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同边疆问题、贫困问题等相互交织,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意义重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从治国安邦的高度认识云南的地位作用,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云南边疆的稳定,就没有全国大局的稳定,没有云南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全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没有云南26个民族的团结进步,就会影响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在云南,民族工作与边疆安宁、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要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坚持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守望相助,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这对于维护祖国边疆的安宁,治国安邦,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对于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和谐共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云南的省情特点出发,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维护祖国边疆的安宁,民族团结进步,要高度关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同边疆问题、发展相对滞后问题等相互交织的情况,注重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民族问题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的问题。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问题中渗透着多种因素,尤其是宗教影响的长期性使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交融渗透,与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交融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不确定性的状况,在这些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处理宗教问题、民族问题、传统文化和各类民族习俗这一类问题时,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矛盾,诸如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矛盾;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矛盾;封建迷信和传统民族习俗的矛盾;小生产习惯势力和现代化要求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融汇和渗透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现实中存在衡定具体事物时是非标准的不确定性。
二是特殊的区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容易受到“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产生“离心率”的问题。云南边疆民族地区16个少数民族沿国境线跨境而居,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缘环境、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经济状况、社会发育程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前沿阵地和渗透重点地区。在这些地区,各民族间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差异,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过程中,客观上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精准度的把握标准上十分不易,一旦失之于宽,“民族主义”思潮中“民族分离主义”及“泛民族主义”的影响不可避免,为利用民族宗教问题进行民族离间、民族隔阂、甚至民族分裂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影响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对维护祖国边疆的安宁,民族团结进步,构成了一定的冲击和现实影响。而现实的难题是,在边疆民族地区,既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一个涉及到民族和民族国家这对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的政治过程,既要兼顾“民族属性”,满足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与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又要兼顾“国家属性”,保证各民族的发展必须有利于政治共同体的统一与维护,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在矛盾对立中寻求矛盾双方的辩证统一,这是对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现实要求和具体检验。这要求云南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领导干部,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不同民族和不同区域,既注重民族认同意识的维护,又强化国家认同意识的生成,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有鉴于此,维护祖国边疆的安宁,民族团结进步,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必须紧紧围绕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价值取向来展开。在当下的核心问题是要在边疆民族地区广泛宣传和深入实践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好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的内涵和实质。着力强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实现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让广大边疆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都能够深刻认识,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并不是抽象空洞的一般要求和号召,是关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集中表达和具体要求,需要我们准确理解把握并身体力行地贯彻执行。其对于维护祖国边疆的安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民族地区稳定、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十分重大,寓意无比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