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改革要促进多学科融合,让课程思政更有力量

(三)思政课改革要促进多学科融合,让课程思政更有力量

实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深入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的要求,推行思政课融合式教学是创新之举。“融合式教学”内容包含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教学内容跨学科的融合、组织方式跨年级的融合、学科知识课内外的融合,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即:语言信息传递与实际训练参与相融合、直接感知授受与引导探究实验相融合、保留个性特征与综合素质培养相融合、传统文化积淀与现代技术渗透相融合、教材知识吸收与社会实践体验相融合。它促使我们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关系的主体地位进行新的审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以多维的评价内容、多样的评价方法、多元的评价主体来落实“融合式”教学主张的成效。

“大思政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推进协同育人。思政教育不应仅局限于每节思政课课程的开设及每位思政课教师的单向灌输,“大思政课”的提出要求各个学校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在各科学习中融入思想教育,让每位老师都担纲思政教育任务,共同加强引导,促进学生成长。如云大附中在“星星之火,照亮新中国”这节思政大课上,学生原创的诗歌朗诵作品,不仅是对历史时刻的追忆,更是爱国情感的表达以及汉语言文化自信的传导;学生在八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上学习的《最后一次讲演》内容,通过老师讲解后,由同学扮演角色激情演绎,既是对学科课程的拓展,又是历史的重现及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在这节思政大课上,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甚至艺术多门学科知识与素养都有融合、交织和贯通,各种表现方式,把党史、校史教育渗透到了学生的思想成长中。这节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为素材,融合多学科元素的思政课,是触动学生心灵、具有教育合力的成功的课程思政样本。

思政课改革中多学科的融合要抓住切入点,突出实效性。思政课与语文学科融合,办“健康防疫小报”,做“健康小主播”,让学生搜集疫情期间心中的英雄或榜样,在思政课上讲抗疫英雄的故事,让孩子们心中有理想,心中有英雄,学习英雄品格,秉承英雄志愿,发扬英雄精神,争做时代优秀少年,从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人生观。思政课与音乐学科融合,学唱手语歌“听我说谢谢你”,用音乐“声”援湖北武汉,感受生命的坚强。思政课与科学融合,画“新冠病毒”的导图,学生说:“病毒没有细胞,只有蛋白质和RNA,它们要繁殖,就会破坏我们的细胞,拿走我们的蛋白质。”用科学的知识解释新冠病毒相关的知识。思政课与美术融合,画“我心中的抗疫榜样”,孩子们拿起画笔,大到一线的抗疫英雄、小到社区志愿者、门卫保安、身边老师、亲人……都成了孩子们要表达的“感恩、感激、崇敬”的对象,完成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也让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是谁在守护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