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强家校沟通机制与朋辈互助体系的建构,切实拓展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与支持力度
教育是一个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完成的系统性育人任务,并且这一协同过程是潜移默化、需长时间的积累[14]。要建立高校与家长沟通的长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及暑期家访等多种形式,建立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才能在工作中赢得家长的理解与信任并能协同解决大学生成长及适应过程中的困难,共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应对方式,相反,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则会使个体以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幻想等途径应对过激事件[15]。社会支持有助于帮助个体转变对压力性事件的看法。从而教会个体如何应对压力世界,并减轻自身的压力知觉[16]。因此,高校应主动帮助学生发展朋辈互助支持,积极建构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有效载体,树立助人的优秀榜样,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营造大学生互助文化,如发挥学生党员、发挥学生骨干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主动服务学生,拓展学生自助、互助体系的内涵与外延,帮助学生应对焦虑等一系列应激事件产生的负面情绪,建立积极的认知及互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