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在云南边疆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云南各族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宣传教育与实践,坚持守护好神圣国土,坚持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手足相亲、同心筑梦,合力守边固边兴边的内生动力不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牢固树立正确祖国观,赓续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守护好神圣国土。云南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祖国观,践行守边、固边、稳边、兴边使命,保障了边境稳定、国家安全,受到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许。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习近平在回信中指出,“你们都是老支书,长期在边境地区工作生活,更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意义。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充分展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的宣传教育与实践的云南范例。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把民族地区发展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开展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878个沿边行政村基本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开展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建成30个“基础牢、产业旺、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边境小康示范村,极大地改善了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升边民守土固边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长期落后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世界减贫史上的“怒江案例”。云南怒江居住着由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50余万由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少数民族,受自然条件影响,这里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云南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一步跨千年”的奇迹,是世界减贫史上的“怒江案例”。
——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定施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编制实施《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16—2020年)》。不断探索“行政接边地区创建联盟”“边境地区创建联盟”“高铁沿线创建联盟”等创新做法。全省共创建9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23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4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数量居全国前列。3000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或示范单位,1065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题展览,开展“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等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扶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709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110个,民族文化“百项精品”项目102个,民族文化“百名人才”100人,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文化认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共举办了11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1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2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5届“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通互学互鉴、交往交流交融。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建普通话示范村701个,完成7752所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达标工作,促进各民族语言互通、心灵相通,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着力抓好民生保障工作,推动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基本实现一县一示范,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直过民族”聚居区完成32.6万人易地搬迁,民族地区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全部“清零”,各族群众民生福祉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