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化实践
交通基础设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必然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交通设施。路域经济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升级除了受制于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之外,还受制于生态环境,因此,路域经济发展同生态保护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路域经济发展要以生态保护为条件,另一方面保护生态离不开路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实力的支撑。在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过程中,“美丽公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比如,昆明至西双版纳、保山至瑞丽高速公路建设,成为了热带雨林地区高速公路景观绿化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大道”。同时,积极探索将路域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生态产业化带动路域经济发展,全面对接全省旅游文化、现代物流两个万亿级产业和绿色能源、数字经济两个千亿级产业,在路域经济发展中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将生态保护观念植入路域经济产业链的生产、流通、消费、服务各个环节,大力推进“交通+”融合发展,围绕主业参与土地整理、市政工程、园林绿化、旅游开发等相关设施建设和运营,使“美丽公路”建设根植于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减少和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环境,突破了“先发展后治理”旧发展模式的窠臼,进一步激发新的产品、项目、业态开发。
从具体实践来看,美丽公路生态产业化是一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过程,其内涵随着美丽公路创建的强化升级不断丰富,其中,服务区全面升级改造是生态产业化的重要标志,云南边疆民族地区高速公路“山区”的特征非常突出,人们在出行的过程中可以享受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在行程途中休息、如厕、餐饮、购物、加油加气、修车、必要的救助等,由于早期建设的服务区在规模、档次和服务管理水平上,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成为美丽公路创建中重点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人们需求层次不断提升,以休闲为主的服务区产业链得以延伸和升级,美丽公路生态产业化进入新的阶段,即“服务区+景区”旅游发展阶段。它以生态景区、文化景观、生态农庄、汽车营地等为核心载体,将“行、住、食、游、购、娱”有效链接,还涵括了“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拓展,形成满足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提高了人们出行的舒适性和方便性,流动方式也从通过型向停留型转变,真正使生态优势变成了生态产业化经济优势,成为“美”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