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有利于维护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和边疆稳定

(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有利于维护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和边疆稳定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是由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性的群体组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地解决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和体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把人类社会民族现象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来看待,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基本观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歧视、尊重民族差异,反对民族分裂、倡导民族团结,把民族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组成部分加以解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民族融合。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观,是立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基础上的民族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对云南来说,贯彻好民族平等的原则和民族团结进步始终是工作主题,民族关系始终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奋斗目标。

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有其客观规律;私有制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自由的”,“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含义包括:一是主张和坚持一切民族平等。从一个国家来说,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从世界范围来说,全世界所有民族都完全平等。二是主张和坚持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即不仅在政治权力上、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艺术、科技、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都完全平等。三是要求消灭剥削阶级,实现彻底的民族平等。四是要求不仅要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要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要求压迫民族或大民族,特别是取得革命胜利的先进民族的无产阶级,不仅要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要采取措施,甚至要牺牲自己的某些利益,以帮助后进的弱小民族获得平等权利。坚持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础和前提,各民族不分大小,都具有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每个民族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过贡献,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每个民族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拥有不可否认的价值,绝对没有天生的“优等”和“劣等”民族之分。

坚持民族团结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及平等基础上的团结联合,民族团结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说过:“要使各民族真正团结起来,他们就必须有共同的利益。”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不能支持任何巩固民族主义的做法,相反,它支持一切有助于消灭民族差别、消除民族隔阂的措施,支持一切促使各民族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促使各民族打成一片的措施。”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毛泽东曾郑重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和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