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治理实践

(四)网格化治理实践

公路视阈下的网格化治理理论(Grid of road network),是对以高等级公路为管理对象的地域特征、流动特征、属性特征进行综合施策,维护和拓展路网综合功能的整个过程,以提高高等级公路管理效率、质量和管理水平。过去,高等级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作为流动载体,具有通道的功能属性,在极大地缩短了边疆与内地时空距离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纵向流动”现象,其表现为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沿高速公路单一流动,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紧密,以至于出现“大通道上车水马龙,大通道两侧刀耕火种”的现象。另一方面,即使是通道两侧路域经济发展起来了,也仅仅局限于纵向的线路上,横向的经济社会发展由于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瓶颈,辐射作用并不明显,还存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实版治理局限。正是为了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十四五”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工程项目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滇中加密、沿边拉通、滇西循环、互联互通”的建设布局,注重从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实际需求出发,采取路网纵向延伸的同时,推动路网的横向拓展,在纵横交错中与区域公路路网相衔接,同时在路网加密的过程中,加大“网格化”和智能化相结合的力度,增强互联互通的网络韧性。通过实施美丽公路网格化治理工程,提高公路通畅水平,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乡村振兴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