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建设路径

(三)建设路径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筑牢社科期刊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成果,是社科期刊思想阵地建设的首要任务。一是突出社科期刊的价值引领,持续推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刻理解和对历史规律进行深刻把握的理论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破解意识形态领域方向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确保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即以人民为中心述学立论的引导下,推出回应和解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人民之问”等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新思想、新理论。有效抵御“淡化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泛意识形态”“强化意识形态阶级斗争”等各种错误思潮对哲学社会科学界、对青年、对大众的侵袭和干扰。二是强化社科期刊的理论武装,不断推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提出学科新理论,研究现实新问题的理论成果。主动培育并刊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学科理论、学术体系研究全过程,创新提出新的学科理论、新的学术观点的理论文章。积极引导并刊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成果。把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筑牢社科期刊意识形态阵地的长期任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社科期刊思想阵地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倡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理论性、时代性、实践性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推出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激昂向上的革命精神,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具有独特民族精神标识和鲜明民族特点的理论成果。在思想观念日趋活跃,价值取向激烈碰撞,不同特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探索把社会期刊建设成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凝心聚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催人奋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守望人民的精神家园重要平台的路径,切实履行并发挥社科期刊“以文化人”的任务,为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加快改革创新,构建全省社区期刊发展大格局引领新发展。一是加快构建云南社科期刊思想阵地理论宣传大格局,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云南讲话精神,整合各方面资源,联合策划、资源共享、协同发力,把实际工作部门的政策优势,理论研究部门的学术优势,新闻媒体部门的传播优势整合放大,形成高效衔接、运转顺畅的社科理论宣传工作链条,切实提高云南理论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强化问题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术理论前沿问题、发展实践重大问题、民生保障现实问题等面向学界、面向青年、面向大众,策划刊载广受群众关心关注的主题,引发学界的思考、触及青年的思想、吸引大众的关注。在加强社科期刊阵地引导力、阐释力、影响力的同时,形成理论研究扎根于实践、理论宣传植根于群众的良性互动;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增强“四力”,全面提升编辑工作队伍素质、设施水平,提高刊物的质量与水平,推出精品栏目,丰富栏目和版面内容,扩大内外影响,不断提高云南社科期刊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期刊杂志社、编辑部队伍建设。健全规范的期刊微信公众号、APP管控机制,加强对网络互动业务的监管力度。相关主管部门认真落实有关管理的政策法规,切实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职责。

第四,运用数字传播新技术,提升社科期刊思想阵地的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进入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任务在变,社科学术理论传播手段与传播渠道也在变,需要与时俱进进行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渠道创新,在增强针对性、实效性上深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网络社科期刊思想阵地建设。坚持高举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科学认识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融媒体时代,以手机为终端的移动传播、小屏阅读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转型改革的主攻方向。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院综合评价研究院数据,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年)共收录高校学报期刊70种,其中62种已开通公众号,为学界提供期刊的最新目录、本刊论文等信息。7月1日,“中文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正式上线,将媒体融合技术深度应用于学术集刊出版、传播,以媒体融合手段搭建了学术传播的崭新平台,是对学术资源通融、学术内容兼容、学术传播互融、开放存取共融的探索性尝试。针对期刊社会效益评价对政治导向把关的要求,《中国知网》建立基于开源检测形式的知识库(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库、作者编辑规范库等),提供内容审读功能和服务,支持对文献进行敏感词筛查、领导人讲话一致性比对、相似观点语义核查、错别字检查系列审读审校功能,通过技术手段管网治网,对严格执行近日出台《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发挥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云南社科期刊应整体推进数字传播赋能期刊建设专项行动,推进期刊思想阵地建设向数字媒体、向网络空间发展,壮大主流学术的声音。

第五,抓住系统构建中国学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契机,推进社科期刊向内容国际化、传播国际化以及协同集群化发展。面向用学术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学理解读中国发展密码的目标,发挥社科期刊的载体作用推动构建多学科、多层次国际话语体系。从学科层面而言,构建以哲学为内涵(具体而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学科的通约性学术语言,夯实学术对外传播的基础;从研究主体层面而言,可探索双向沟通机制,一方面加强期刊双语建设,推进中国学者的成果向外传播,为国外学者了解研究中国,与中国学术界交流提供更多渠道。另一方面引导国外学者研究阐释中国。云南社科期刊尤其应该发挥毗邻南亚东南亚的优势,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发表论文的机会,为留学生提供公共学术资源,培养国外学术界年轻一代的新生力量,增强他们对我国学术话语体系理论的理解和认同;从受众层面而言,社科期刊应探索建设多层次受众群,既面向学术精英,也面向普通大众,提升社会影响力。探索沟通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有效机制,不断推进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之间的有机转化,形成广覆盖的传播体系;从传播机制和手段而言,首先,发挥现有国际学术交流云平台的积极作用,以国际学术云交流机制化、常态化,推进云南社科期刊与南亚、东南亚国际期刊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推进学术期刊选题及内容的国际化;第二,发挥全媒体传播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促进社科刊物由纸媒向全媒体传播,推动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国际化;第三,搭建云南社科期刊数字化传播云平台,凝聚云南社科期刊界协同发展,提升云南社科学术期刊群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共同推动云南社科界开展理论探索、学科建设,推出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的优秀成果,为云南与南亚东南亚邻国乃至欧美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与文化互鉴搭建学术理论宣传平台。同时,进一步完善规范、严格的审稿制度,传播正向的、经济的中国学术与中国方案。

第六,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加强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社科期刊思想阵地建设的领导、指导、支持与保障。按照党中央及省委的要求,社科期刊主管主办单位要坚决扛起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政治家办刊的第一责任,把社科期刊思想阵地建设纳入主管主办单位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及时指导、大力支持、切实保障。健全完善统一指挥、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社科期刊管理体制,健全完善信息通畅、协同配合、反应快速的联合工作机制。始终站在政治和大局的高度,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方向、管导向,更好统筹导向管理、质量管理、监督管理。落实好社科期刊主管主办管理原则,加强对杂志社、编辑部组稿、审核、发稿等环节的管理,确保社科期刊思想阵地可管可控。一是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社科期刊单位的组织领导,选优配强社科期刊社(编辑部)社长(编辑部主任)和主编、副主编。注重选拔政治过硬、业务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社科期刊管理岗位,同时构建提升社科期刊主要负责人政治领悟力、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执行力的常态化学习进修机制;二是加强和改进对社科期刊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制定具体方案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社科期刊思想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增强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理论自觉和道路自信;三是加强和改进对社科期刊单位的支持力度。围绕国家和云南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性任务和重大问题对社科期刊内容建设进行统筹指导,支持社科期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专栏设置、主题组稿、专题选稿等相关工作;四是加强和改进对社科期刊办刊条件的保障力度。对标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努力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的高要求、高标准,从保障办刊单位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等方面,建设一批用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成效显著的云南优秀期刊。

课题负责人:吴 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