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开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筑...
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累积而产生的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之和,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切现实和思想产物。文化观是人们认识、理解、对待精神生活及其成果等文化现象的基本态度和根本观点,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文化问题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对待文化现象,揭示文化产生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文化问题上的反映。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源泉。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理由和底气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国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观世界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