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2025年11月24日
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目标研究的必要性
【作者】齐艳娟/郝雷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可以分为积极的态度体验和消极的态度体验。对于教学,积极的态度体验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因,创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1]。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的反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我国的化学教育始于1865年,建国前的化学教育虽然理论水平较低,但也注意结合国情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建国后,先后出台了六至七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其中在教学目的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双基”之外,同时还有关于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态度等情感领域方面的要求。由此可见,任何化学教育时期都伴随着情感领域的内容。情感教育与知识的传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如今,社会已发展到了21世纪,民族素质的优劣决定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了培养未来公民的文化科学素质,必须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未来公民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为了培养未来公民的思想品德素质,应结合化学学科本身的特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和爱国主义教育。由此看来,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素质是社会对人要求的基本素质,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化学教学中必须完成的目标之一。笔者认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研究有很大的理论空间和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