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过程的属性分析
化学教学过程是实施化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质上它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化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作为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发展的外因而存在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和教学成果的体现者——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其身心素质发展的真正内因。从这个意义上讲,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世界的过程,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化学课程内容的间接性、化学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身心发展水平的结合性、化学学习途径和时效的便捷性等方面。事实上,化学教学系统作为素质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化学教师、学生和化学教学内容,化学教师和学生(集体)之间,借助化学教学内容这一主要中介,是通过人际之间的相互交往过程来实现认知信息、心理动作、情意态度的交流和沟通的。而且,正是通过这样的交往过程,实现着化学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的自然观和价值观,并且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化学教学活动是人类多种交往形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体现在:这种交往过程展开的情境是由化学教师、学生、化学课程教材、化学实验仪器、特定的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等因素共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情境。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立者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指出,“行为、人的内部因素、环境影响三者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性格、气质上的特征激活不同的社会环境反应。不同的环境反应又反过来影响了个人对自我的评价,从而导致气质与性格某种程度的改变”[4]。说明了化学教学交往的社会情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内部因素之间是循环或交互作用的,化学教师通过其教学行为所投射出来的个性特征,可以作为一种刺激模式或环境影响,与学生的行为及其内部因素发生交互作用。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素质以及整个素质教育过程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