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对异常现象的观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志和品质
由于受药品的质量、溶液的浓度、反应物的配比、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反应条件的调控、环境的改变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课堂实验失败,出现异常现象。如果把实验目的看作是带领学生探究知识,“发现”他们尚未认识的客观事物,并从中学到认知本领,就不会因为出现异常现象而手忙脚乱,影响教学。而应该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现实,因势利导让学生全面观察这些现象,并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师生共同研究改进策略,最后把实验做成功。这样虽然多占用了一些教学时间,影响了讲授新知识的进度,但由于学生参与了实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能力等领域所受的教益,远大于观察一次成功的实验。
例如,用无水醋酸钠跟碱石灰共热制甲烷时,如果氢氧化钠用量不足,不能顺利进行脱羧反应,再加上长时间加热,就可能生成不饱和烃。点燃不纯净的甲烷,观察到黄色火焰而不是淡蓝色火焰。该气体还能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及溴水退色。教师应该讲清原因,并在实验装置中增加气体净化设备,就可以得到理想的效果。又如,初中学习金属跟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时,一位教师演示了金属钠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想通过实验证明并不是所有活动性强的金属都能从盐中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钠跟硫酸铜反应不是生成铜,而是生成氢氧化铜等。在实验时由于他没有把金属钠表面的煤油吸净,钠的颗粒又较大,所以放入硫酸铜溶液后立即起火燃烧,浓烟滚滚,溶液中既有蓝色沉淀,又有黑色沉淀,盛溶液的烧杯内壁全都变黑色。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现象,教师并没有慌乱,而是启发学生认真观察,让大家叙述观察到的现象。这正是培养学生观察敏锐性、深刻性、广泛性的好机会。然后又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和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契机。同时也使学生学到如何正确对待科研中的失败,这正是创造型人才应具有的精神和品质。因此,从育人的角度看,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