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

三、教学是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

现代社会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明显地发生了变化。大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终身教育或是终身学习的倾向,二是沟通的决定性要素——媒体开发的倾向。终身学习是伴随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状况变化而产生的教育变化的表现。从历史上看,近代学校成立之后,学习拥有了准备参与社会劳动活动的功能。不过,“知识爆炸”遍布全球以后,学校教育不再限于传递知识,“教会学习”或是“学会学习”成为重要的课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全球生活状况的变化,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教育状况——“学习化社会”。这种社会趋势对于学校教育与教学具有重大的意义。其一,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当然包括了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发展。在这里,以形成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为焦点的整个人格的发展更显得重要了。其二,这就要求从整个人格发展的高度,联系校内外生活所有领域之关系的种种维度以及教学过程作出理论分析。终身学习的趋势与相应的教与学的关系,要求扩大教学论的视野。在这里,提出了教学阶段与教学过程的种种组织形态与年龄发展特征的关系问题。这种视野的扩大又是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道的。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媒的发展,使得电视播放与电影等等多样的信息媒体投入教学过程;使得以电脑为代表的自主性教学沟通决策机制的信息媒体得以发展;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的开发以及教育网络得以发展。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借助媒体的教学沟通的问题。

所有这些信息传媒的发展及其投入教学过程,使得教学活动的景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景观是在一种特殊的教学条件结构中的教与学之间,借助同教学对象的直接接触为特征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在许多场合囿于传统的媒介功能理论。新的教学功能理论主张教者与学者以大量的信息为背景,更加注重教学的另一种功能——信息的分析、加工与综合的创造,以及课堂教学与校外学习的整合。终身学习不再把新客体的媒介功能置于中心地位,而是基于种种的信息为媒体的沟通,通过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换的价值评价与价值判断的功能,占有了重要的地位。当然,尽管教学的景观受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但以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为媒介的面对面的直接的沟通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现代社会对于对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也对于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生活与个人生活中沟通与语言的意义越来越高,它也是教学论研究的课题。

“教学沟通”是现实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在教学中教者与学者作为拥有不同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前代与后代的关系;作为成人与成长中的新生代的关系;作为各自在现代社会生活的个人,在教学沟通与沟通关系中碰撞与互动。包含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在内的社交能力,唯有通过实践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才能发展。因此,现实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在这里,师生人际关系的性质必定会发生变化,“非正式性、平等性、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将取代追求正式性、权力性、官僚性、僵化性和线性思维模式的传统价值观。”教师角色将更多地促进和帮助学生自发地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决策,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获得洞察力,如何变得富有创造性。教育与教学的改革从本质说,是一场“沟通革命”。我们必须以教学的沟通与合作为基本事实,转变教学理论的范式。——这就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