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的编写原则、内容、开设形式及评价方法
2.1 内容编写原则
内容的编选本着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多层次、多方面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总的来讲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实践性)、可操作性、可接受性。
科学性:符合自然、社会及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知识性:符合人的认识和经验。
趣味性:内容上使学生愉快,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
实践性:以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为主要目的。
可操作性:能符合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取材简便、易于实践。
可接受性: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知识发展水平,既能为学生所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2 内容的编写思路
二十一世纪化学与环境,环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赖于生存的环境面临着遭受破坏的许多难题,其中大多数属于化学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值得我们思考。人类为了保护自己,必须保护环境,为此我们必须去探索、去实践,并作出种种尝试。因此内容编写的逻辑是:
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自己→进行科技活动→科技为人类。
作为深圳市未来的建设者,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及其社区的资源、环境、生产、生活背景都应该有所了解,因此我们编选教材时亦十分重视有关这些内容的选取。
第一部分:化学与人类环境。在该部分中首先通过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然后通过实践和实验使学生初步学习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水、空气、土壤的质量等进行调查、测定和简单的改良。最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我市环境保护的情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 环境和环境质量
第二课 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第三课 水——人类的生命之源
第四课 水样采集及水质分析
第五课 水的净化方法(一)
第六课 水的净化方法(二)
第七课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第八课 空气中降尘量的测定
第九课 酸雨的监测
第十课 土壤酸碱度的测定
第十一课 社会实践活动(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或水厂)
第十二课 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方法
第二部分:化学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化学知识,保护环境实际上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本部分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拒绝吸烟,爱护身体,爱惜生命。
第十三课 火焰
第十四课 火灾的发生与灭火
第十五课 安全使用液化石油气
第十六课 香烟烟雾中有害成分的检验
第十七课 钢铁的生锈与防锈
第十八课 真假碘盐与真假味精的检验
第十九课 生活中的化学(一)
第二十课 生活中的化学(二)
第二十一课 蔬菜水果中Vc含量的检验
第二十二课 强酸强碱对人体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第二十三课 常见食物中毒及解毒方法
第三部分:化学科技活动。通过进行化学科技活动使学生知道人们认识自然的目的是为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科学为人类服务。同时通过趣味实验增加学生对化学活动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十四课 钢铁制品的发蓝技术
第二十五课 火的奥秘
第二十六课 会变色的水
第二十七课 自制魔术纸
第二十八课 隐性墨水与小魔术师
第二十九课 叶片印相
第三十课 化学刻花与化学刻字
第四部分:化学新科技新动向。让学生了解化学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追求新知的品质,暂编入四课有关新科技的内容。
第三十一课 纳米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十二课 绿色包装、层出不穷
第三十三课 纤维中的高科技
第三十四课 你知道空气负离子吗
从莲花中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看出我们开设的活动课并不是让学生提前学习初三的有关知识,而是以学生的动手动脑为主要活动方式,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能力得到提高。从这个角度看,活动课既是小学自然课知识的合理延伸也为学生进入初三学习化学作了一定的准备。
2.3 开课形式
采取实验、讨论、交流、参观、调查、讲座等多种形式。具体的教学方式由老师和学生在交互过程中共同构建,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编排。学生全员参与、分工合作。
2.4 评价方法
采取非统一性原则,以记录学生参加活动的次数和表现(参与活动的意识、参与活动的质量、参与活动的过程)为主,结合学生成果展示活动(实验设计和完成情况、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给予等级评价和激励性语言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