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冻”金属
金属晶体在温度达到熔点时,便熔化为液态。当液态金属逐渐冷却,金属原子会按一定规则进行排列,又形成晶体。可是,当液态金属急速冷却时,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20世纪60年代,有人就用超高温急冷的方法,使液态合金(70%金、30%硅)中的原子来不及规则排列就变为固态了。结果意外地发现,这种固态合金却有许多不寻常的优良性能。人们称它为非晶质合金。
从传统观念出发,原子处于规则排列的晶体才更能抗拒外力作用,具有高强度。而原子堆砌处于无序状态时,似乎就不会有较高的强度。然而事实正好相反,非晶质合金的优良性能之一就是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可以进行冷轧,合金的薄带还可以反复弯曲180°而不断裂。非晶质合金抗腐蚀性极好,大大超过了晶质不锈钢。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常用不锈钢放进10%的氯化铁溶液中,40℃时腐蚀速率为17.8毫米/年,60℃时为120毫米/年。而非晶质合金(含铁、铬、磷、碳合金)在上述情况下年腐蚀速率均为零。此外,非晶质合金还具有很高的电阻率,有的合金还可以做催化剂和吸氢材料。非晶质合金代替硅钢片做变压器的铁芯,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能源。
在新型金属材料中,各具特色的新面孔还有很多。例如,比铝还轻的铍,具有比热大、刚度高、可在较高温度下工作的优点。美国在宇宙飞船和洲际导弹中用它制造吸热装置、壳体、框架等,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用金属做基体,硼纤维、碳纤维或碳化硅纤维做增强体的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耐磨损、导电导热、不老化等优越性,近年来发展很快,特别是铝基复合材料,已在航空工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此外,还有为氢能源的利用创造必要条件的储氢金属;能在外力作用下,拉长上百倍也不断裂的超塑性金属;强如钢铁、声似胶木的新结构材料减震金属以及性能优越的金属间化合物等等。所有这些,都为金属材料的发展谱写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