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从课程学角度看,研究性学习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作为必修课程独立开设的“小课题研究”,二是渗透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课题研究”是学校统一规划的课程体系中的正式课程,它主要由与中学各学科领域相关的各种小课题构成。学生可以在其知识、能力和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自主拟定研究主题,这些研究主题既可以与学科知识的学习相结合,也可以不受学科领域的限制。

“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包括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探索精神,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进取;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交际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活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充分条件。

课程按照专题研究的方式组织实施,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研究与结题四个阶段。先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题,在此基础上,兴趣或选题相近的4~6名同学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通过集体讨论产生小组的研究课题,并自行选聘校内外教师或专家学者作为指导教师,制定研究方案。以班为单位组织开题报告,接受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质疑。开题报告通过后,按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各小组完成任务后,以班为单位组织报告研究成果并公开答辩。对于特别优秀的成果,由学校组织答辩会或研究成果评估鉴定活动。整个研究过程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学校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而自觉开展的活动。这种活动与学科教学结合,对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各学科教师均结合本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引进或发展了具有学科特点的研究性学习法,如物理教学中的“溯源法”——这是一种追溯科学家发现的过程,激励学生创造的动机,提高学生创造精神与能力的教学方法。此外,还有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法”、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法”、数学教学中的“生活问题解决法”和“多元解题法”、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探究法”、地理教学中的“思维冲突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参与教学法”和“学生导读法”、音乐教学中的“名作解读法”、劳动技术课中的“实践探究法”等等。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教和学的方式不断变革,教师和学生的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过程持续优化: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得到发展;思维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显著;教师的专业水平也不断提高。开展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学校回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一种战略选择,成为学校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成为学校努力追求在各教学领域达到卓越水平的新途径。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诸多收获中,最大的收获是对学生以及教育在推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