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社会交往与社会性的发展

人的社会生命起源于与他人的沟通。正如杜威所指出的,“社会不仅通过交往、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交往中、在沟通中生存。”这里的“沟通”概念,可以理解为“社会交往”条件下的广义的“沟通”。“社会交往”使得社会以及合作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与相互作用的种种要素关联起来。亦即借助“社会交往”的概念可以把“沟通”理解为:种种经验和价值以及思维的认知成果,以各种符号系统为媒介,在各种沟通情境中得以相互交换,从而实现、创造、稳定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过程与关系的总体。不用说,这种过程是交织着矛盾与纠葛的过程。在这个总体中个人与集体创造着社会交往,实现着一定的社交行为。

这样看来,“社会交往”不是单纯的个人向他人的信息传递,也不是单纯的交互主体之间的交往,而是作为社会成员(亦即作为社会化个体)之间的交互主体性沟通,是社会关系的创造。

这种“社会交往”可以说是交织着社会性与个体性之辩证关系的一种过程。就是说,一方面,社会个体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借助沟通,社会得以发挥作用,恒常的社会关系得以生产,从而社会构造得以维护和再生产。另一方面,个体通过沟通愈益成为自立、自觉之人格的个性化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化过程。因此,“社会交往”往往包含着具有个人色彩的创造性机会的社会发展过程。

学校教育与教学作为一种特别组织的形态,也是社会交往的特有的一环,它对于人的社会性的发展起着特别的作用:人类的社会经验唯有通过新生代的习得才能持续生存。这是因为,这种习得同时创造着人格发展的内涵,在这种习得过程中种种能力也获得发展。克林伯格试图从“‘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ktivitaet)学习能力”的见解出发,揭示教学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他看来,现代社会的主体性要素增大,一方面,要求个人在调整社会利害关系的过程中采取能动的、负责的行为,另一方面,必须有实现这种可能的人际合作与竞争。在发展“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这一点上,学校的教育与教学承担着社会性发展之一环的作用。在活动中人的种种能力的发展不是纯粹个人的现象,它总是社会的现象。所谓“交互主体性能力”强调的是“交互主体性”。“它超越了单纯认知的视点或是认知论观点的局限,注重复杂的交互主体性机制;注重交互主体性知识的获得、加工、应用水准与效率,特别是强调获得社会革新能力的意义”。在这里,克林伯格借助“交互主体性”来强调认知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与社交能力的统一形成。在社会中行动的所有个人,拥有一定的行为(操作),而每一个人的行动、活动的总体创造着社会,也改革着社会。这样看来,个人行为(操作)的形成与发展乃是发展社会的原动力,因此可以说,在这种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校教育与教学,承担着社会性发展之一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