遴选有价值的问题立题研究
“有价值的问题”可形成通常所说的“好的课题”,它是研究性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有价值的问题除了应该具有科学性(尽可能体现时代气息)外,还应具有:
(1)适当的难易性
过难和过易的问题都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那些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让学生通过研究尝到跳起来摘取果子的甜头,主动投入研究性学习。因此,不同年级学生研究的问题应有不同层次的难度要求。
(2)明确的针对性
科学知识是构成人的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双基”与创新非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还是相辅相成的。课堂实验教学中那些针对教学重点,有利难点突破;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缺陷,有利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值得优先选取。例如,有一道测定碱金属原子量的常见题,命题者设计了一个新的装置,通过测定反应前后装置的质量,计算求得碱金属的原子量。有同学提出质疑:这个实验真能用于测定碱金属的原子量吗?很显然实验的安全性和精度均有问题。于是我与该学生一起将问题设计为“怎样用实验方法确定某碱金属是否为钾”提交全班同学开展研究,从中找到8种合理的方案,并找出了其中的最佳方案。学生们还通过查阅书籍,学得碱金属能与醇缓和地反应放出氢气这一项化学性质,大家一致反映“收获很大”。
(3)一定的创新性
研究性学习当然需要所研究的问题为学生留有一定的“创新开发区”。可以选择涉及中学化学实验方方面面的固体物质分解率的测定实验,组织学生边设计、边实践、边研究、边归纳,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选取什么物质作为研究对象最为合适?高锰酸钾是学生们熟悉的一种化合物,但是它的分解产物——二氧化锰在高于800K的温度下会发生分解放出氧气的性质同学们是不知道的。当用煤气灯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测其分解率时,会因此造成分解率高于100%的令人吃惊的实验结果,为此,我选择“如何测定高锰酸钾分解率”作为研究课题,交于学生研究、学习,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4)时效性和实用性
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问题一般不宜大,应考虑在学校所具备的实验条件下,大部分学生可以在一定课时内完成(当然并不局限于一课时)。那些能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乃至生产实际问题的课题,通常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