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化与化学教育的素质性
1994年我国政府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社会的信息化必将使工业、商业、金融业日益依赖于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社会的发展成为一种“信息主导型”经济,需要更多高质量人才,投入到信息的生产活动中去。因此,教育被看作是人才生产再生产的特殊产业部门。随之,教育的重心转向将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归纳起来有3种主要发展趋势。
(1)强调合作面对竞争日益加强,合作更为重要。美国一个由33位大学校长和权威人士组成的迎接挑战委员会在一份致美国总统的建议中指出,美国进入下世纪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在一个愈来愈彼此依存的世界里维护永久的和平和社会安定。”为此,建议政府:支持学校加强国际问题的研究与学习,以传授各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外国知识和文化;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互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学;帮助美国高校与外国高校开展教育与科研的合作交流。1994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提出教育应有4根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认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互依赖性,学会在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2)强调关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撰写的《学会生存》对这种趋势作了论述,提出了“科学的人道主义”的新世界教育的主题,而到本世纪末,譬如来自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国际社会就认为,我们当前面临的不少生态问题都可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大气变化、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核电站的放射性污染、水资源污染及其短缺、耕地减少、森林植被的毁坏、世界人口的剧增等,都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探讨以往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的主题。学会关心就是学校必需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学会关心教育目标的提出,说明教育又回到了对做人教育的重视。
(3)强调综合当代科学技术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综合发展,大致有两种发展形式:一是突破,主要是通过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突破原有科学规律和科技成果,产生新兴科学点;二是融合,主要是通过科学与技术的互补与合作来获得发展。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指出:21世纪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性融合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创造才能,提高各种知识和学科思维方法的综合迁移能力,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并能统筹驾驭不同学科知识。
以上3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强调“关心”实质是强调培养人的情感,它反映未来社会更需要一种对祖国、对社会、对科学、对人类的生存高度关注,一种发自内心的爱的奉献,一种需要倾注全力、潜能,以顽强的意志学习、健体、陶冶情操,学会做人、求知、办事以迎接新世纪的各种挑战,这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世纪之交,人类面临诸多难题而加强了合作,合作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对本世纪近20年来美国教育的现状和21世纪美国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了全面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并对国家调整劳动力市场、指导就业培训的咨询意见发表了《美国21世纪事业对学校的要求》的调查报告[5]。提出为适应21世纪新形式,就业人员需具备五大能力、打好三大基础,即资源统筹能力、善处人际关系同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认识复杂交错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动作的能力、能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三大基础是:能力基础、思维基础、素质基础。强调综合的实质是对未来人才素质的一种全面要求。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化学教育必须把创新作为重要原则来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的使命就是发展人的创新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兴趣广泛、目标专一、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情感丰富、一丝不苟是创造型学生的六大特征。创新教育认定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新性成绩,所以创新教育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当然,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对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不可一概而论,不能用一个模式来培养,要深信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可能做出优异成绩,其中主要标志是创新;创新教育要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它通过营造创新性教与学的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