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作者】潘鸿章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通过感觉器管和科学仪器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途径。在观察过程中,将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等信息,传入神经中枢,在大脑中激起反映并形成表象,从而区别事物间的微细差异,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因此说,观察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是全面、深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谈及他为什么能做出重大贡献时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发觉那些在时间上极易消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上,我是超过中等水平的。”纵观中外古今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无不是基于实践,始于观察。所以说观察能力是衡量一个人科学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

化学是研究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关系的自然科学。化学学科形成、发展和应用的研究过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虽然不同于科学研究实验,但对学生来讲,实验不仅为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还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由于受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思想影响,长期以来实验只作为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化学知识,培养操作技能的教学手段。因此,只注意强化实验的验证作用,而忽视了实验在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发挥实验的特有优势,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在观察基础上进行的,只有使观察与思维互相渗透,才能促进学生的想像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应该首先抓观察能力的培养。

研究证明,只有经过客观的、无预设目的的观察实验,才能认识客观规律,形成正确认识。因此,在课堂上演示实验之前,一般不应告诉学生有什么现象发生,否则就会把生动活泼的化学现象变成了静止的预期的结论。把最具有魅力、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中最有效的实验手段,变成了呆板的传授知识的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必须让学生带着悬念全面、认真地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鼓励学生要善于捕捉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细微现象,那些呈现时间十分短暂,稍纵即逝的现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要由目的性观察变为思维性观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