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教育的新认识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教育开发人的潜能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不仅是决定学生潜能能否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样也是决定教师的潜能能否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追求卓越”的远大抱负和巨大的社会期望就要求学校在发掘和发展学生巨大潜能方面不断探索,持续寻求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潜能的多种可能性,不断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经验。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愿望,让学校教育成为激动人心的探究过程
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使高中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发展,不仅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内在的需求。大量事实表明:我国普通高中学生自我评价普遍较高,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抱负水平,对高中生活充满期望;求学上进、合作交往是高中新生群体占支配地位的共同需求,成长发展是学生的普遍愿望。
但是,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能够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使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集中于学科知识传授和高考应试训练,学生正常的需求受到压抑,个性特长难以发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更被简化为提高升学率。
上海地区的升学率相对较高,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内外环境。而小课题研究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起来的。“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效地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学习,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求知、交往的愿望,满足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发展的要求,而且培养他们探究的意识、严谨的学风,使他们感受到勤奋、合作、自主、责任的含义和价值,体会到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学生的认知、情感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从独立设置的“小课题研究”课程开始,逐步扩展到各学科教学领域,目前已渗透到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一新的课程形态和课堂教学形式适应了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使学校教育真正成了激动人心的探究过程。
不断提高师生的抱负水平,向他们提供宽广的展示舞台。
学校将“卓越”作为追求的目标,强化师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师生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都有优异的表现。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和教师都不满足于简单的、低水平的“研究”活动,而是力图在特定的探究领域有新的发现。对他们来说,每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都必须是能够对其提出挑战的探究过程,都必须是使自己能够有所收获的研究活动。
尽管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对获得知识的过程的体验,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但研究性学习同样重视结果,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比如,对于研究性学习成果,学校在班级或全校范围内组织成果报告会;对于优秀的成果,组织专家鉴定;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表现,教师不吝表扬;对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成果,学校及时总结表彰,并采取措施促使其推广、应用与传播。此外,还充分利用兄弟学校来校考察的机会,介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安排师生展示其研究性学习成果,请客人观摩研究性学习课程。除了表彰奖励研究性课程开发成果,学校鼓励、保护师生在研究性活动中表现出的首创精神,尽可能为师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提供经费、设施设备等各方面的支持。学校每学期安排较为充裕的经费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对于能够体现学校最高水平的获奖成果,所得奖金由课题研究小组自主支配,学校另外再给予奖励。学校领导定期讨论研究性学习的进展情况,邀请专家来校指导,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不断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为研究性学习的健全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
促使教育成为充满理智和挑战的事业。
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国家、社会和学校期望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是有限的。传统上,由于课程体制的束缚,升学竞争的压力和考试制度的制约,我国教学活动倾向于按照既定的标准实施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尽管学生每年所学的知识不同,但对多数教师来说,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基本不变的。久而久之,教学过程程式化,为满足求知欲望强烈、渴望成长的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逐步蜕化为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教学已经不能对教师构成新的挑战,不再具有激发教师创造的力量,许多教师因此成为不思进取,事实上也无须进取的教书匠。
传统的学校教学模式不信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视为被动的受教育者,在很大程度上系统地剥夺了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的权力,抑制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将主动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传统上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转换成了平等的探究伙伴关系。教师从教育者转变为指导者、启发者和促进者。
教学改革的经验表明,许多学生发展速度十分惊人,他们的理解、解决学科教学领域问题的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任课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会束缚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积极思考,激发自身的胜任力动机和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潜能。
“小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展示其才华的动力和机会,而且同时为教师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指导教师在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理智挑战,激发了自身的创造动机;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体验成功,更强化了自己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行为。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学校化,使学校能够更好地结合自身的特点,更加灵活地选择培养优秀青少年学生的策略和方法,学校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学生得以以多种可能的方式获得学习经验,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师生们已经用他们出色的成就,初步证明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方式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体制特征。形势的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体现了教师和学生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对“卓越”的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