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民俗文化”这一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在当时,我国曾掀起过文化大讨论,也有学者曾提出过民俗文化的概念。1991年,有“中国民俗学之父”之称的钟敬文先生曾指出:“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1]他也对民俗文化的范围进行了划定,总体而言,民俗文化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
民俗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从衣食住行到人们的社会交往,从家庭组织到乡里习俗,从器物到民间信仰,从婚丧喜庆到语言民俗等,包含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2]民俗文化涵盖范围很广,囿于篇幅所限,本书所论及的民俗文化,是以特定的民族——壮族的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并不扩大到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
选取壮族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源于本书作者所工作的高校位于壮族聚居区,笔者也对壮族民俗文化有较多了解,并对此十分感兴趣,故以此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和湖南以及全国各地,其中以广西的壮族人口最多;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总数为1692.64万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4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等地。另外,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万人,散居在云南省其他地区的有12.9万人;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4.2万人,另有4000余人居住在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1.6万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00余人。壮族居住的地方,基本上连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也有相当一部分和其他民族杂居。[3]
从人口分布的角度来说,壮族的人口绝大部分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次是云南、广东、贵州。本书所论述的壮族民俗文化范围亦与壮族人口分布一致,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为主体,涉及云南、广东与贵州等地的壮族。
壮族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囿于篇幅所限,本书无法一一展开论述,因此,仅针对较为重要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如花山文化、铜鼓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庆文化、人生礼俗文化、民间信仰文化与民间艺术文化等八个方面。本书关于壮族民俗文化的翻译以汉译英材料为主,不涉及汉译外的其他语种。
[1] 钟敬文.民俗文化学发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
[2] 陈华文.民俗文化学(新修)[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11.
[3] 壮族[EB/OL].(2019⁃01⁃15)[2020⁃1⁃04]. http://www.gov.cn/guoqing/2015⁃07/23/content_2901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