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文化译例分析

第三节 民间信仰文化译例分析

原文:花婆

译文1:Flower God[6]

译文2:Flower goddess[7]

译文3:Huapo[8]

译文4:Huapo the Flower Goddess[9]

译文5:Flower⁃Mother[10]

译文6:Huapo (the goddess of sending and protecting children)[11]

壮族神话里认为,人类始母神姆六甲是从花中生长出来的花神,人类崇奉花神,将之人格化为花婆,花婆即花王圣母,是专门掌管生育的神,壮族民间认为花是婴儿的化身,白花代表男孩,红花代表女孩,都是花婆掌管的花山上的花朵,不能轻易地撒到人间落户。从性别的角度来说,花婆是女性,在进行英译的时候,应选取阴性的词,目前关于花婆的译名主要有以上6种,从以上几种译名看来,除了“Flower God”将花婆的性别明显译错之外,其他均是阴性的。对于外国人来说,“花婆”是一种文化空缺,外国的文化中并没有相对应的神,所以即便把“花婆”翻译成阴性的,也有不同的译文,而不同的译文传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采取“音译+直译+阐释”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上文提到的“Huapo (the goddess of sending and protecting children)”,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花婆”的内涵,可以尝试翻译为“Huapo, or Flower Goddess,the goddess of sending and protecting children”,为了避免读者读起来觉得累赘,可以去掉括号,将文内注释改成阐释译法,这样读者读起来就会更通顺,也更能领会原文的文化内涵。

原文:巫师

译文1:wizard[12]

译文2:sorceress[13]

虽然在壮族地区,通灵类的巫师以女性居多,男性较少,但如果没有图片或者相关语境明示,巫师的译名不应该单取男性或女性的词,在英语中,男巫主要用“wizard”或“sorcerer”来表达,女巫主要用“witch”或“sorceress”来表达,目前巫师相关的译名主要有以上两种,较多的学者与文化场馆也是采取这两种译名。根据Cambridge Dictionary的释义,这几个词的意义分别如下。

Wizard: a man who is believed to have magical powers and who uses them to harm or help other people.

Witch: a woman who is believed to have magical powers and who uses them to harm or help other people.

Sorcerer: in stories, a man who has magical powers and who uses them to harm other people.

Sorceress: a female sorcerer.

根据以上释义,笔者认为,在壮族文化中,巫师并没有贬义,并不是害人的,多半可问吉凶、问鬼神,帮乡亲们排忧解难,因此该词至少是中性的或者是褒义的,如果有图片或者明确的语境交代清楚是男巫师还是女巫师,则可以直接采用“wizard”或“witch”来翻译。但女巫师翻译成“sorceress”并不恰当,因为“sorceress”是拥有魔法或法术并用之害人的。在翻译中,如果没有明确地交代性别,只是模糊的泛指,建议翻译成“wushi (a wizard or witch)”,这样翻译一方面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词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体现当今社会所追求和强调的性别平等。再者,这样翻译,其传播意义是正面的,像“sorcerer”与“sorceress”这两个词,含有贬义,对于壮族民族形象在国际上的传播有百害而无一利,歪曲了壮族民族形象,因而不建议采取这样的翻译。

原文:布洛陀

译文1:Baeuqloxdoh[14]

译文2:Buluotuo[15]

译文3:Baeu Rodo[16]

在壮族的传说中,布洛陀是壮族的创世始祖,能开天辟地,无所不能,他开创了天地,创造了万物,并安排了世间的秩序,制定了世间的伦理。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beauq(布)”是壮族对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lox(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doh(陀)”是全部、很多、很会创造之意。因此,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也可以引申为“始祖公”。译文1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对宗教文本采用了虔敬的态度,并使用了异化的策略,保留了《布洛陀史诗》中核心词汇“布洛陀”的壮语读音。译文2采用汉语拼音进行音译,跟壮语读音有些差别,对于会汉语拼音但不会壮语的读者来说比较友好,容易读也容易记,“布洛陀”三字跟“Buluotuo”的汉字跟拼音都是对得上的,但其缺点是没有保留壮语原来的读音。而译文3是来自贺大卫教授的《回招亡魂》中的经文英译,作为一个“他者”,贺大卫对“布洛陀”一词的英译仍是采用异化的策略进行翻译的。总之,三个译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所以采用的翻译策略是不一样的,我们很难去判断哪个更好,但作为该史诗的核心词汇,其译名的统一应该是必要的,否则容易引起读者的困惑。

原文:宗教·礼仪。百色壮族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壮族先民由自然崇拜开始,到祖先崇拜,最后发展到信仰多神。唐宋以后,佛教和道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广大乡村普遍立有孔庙、观音庙、关帝庙、土地庙、岑大将军庙及神台等,每遇到红白喜事、三灾六难,都请道公巫婆念经禳解,道教对壮族的影响较大。壮族人民在自己的特定社会环境中形成了从生育、婚姻到祝寿、丧葬等一系列独特的人生礼仪习俗,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有规律的惯制。

译文:Religious ceremony. There is no unified religion in Zhuang nationality of Baishe. The ancient people of Zhuang nationality worshiped nature at first, then they worshiped their ancestors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to worship many gods. After the Dang and Song Dynasty, Taoism and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to local areas and many temples and altars of confucian. Guanyin, Guandi, the god of land, the general Cenda. When there are funerals and weddings or other misfortunes, priests (which could be called Daogong for male priest and Wupo for female priest) would be sent to preach. Taoism has great influence on Zhuang nationality.

The Zhuang nationality has formed their own special customs from fertility, wedding to funeral and some of the customs even have the regularities.[17]

这段文字摘自百色市右江市民族博物馆,以历史时间为主线,对百色壮族的宗教与礼仪进行了简短介绍。短短一段话,包含着诸多壮族民俗文化特有的词汇,因而要翻译好并不容易。译者在处理这一段话的翻译时,有多处谬误。

其一,“宗教·礼仪”包含两层意义:“宗教”与“礼仪”,译文的“Religious ceremony”只表达了“宗教礼仪”的意义,而从这段话的介绍可见,它介绍了百色壮族乃至整个壮族的宗教信仰,之后才介绍与宗教相关的人生礼仪,因此,此处译法不甚妥当,将“宗教”与“礼仪”两层意义均译出更为妥当。

其二,译者将“百色”用拼音译为“Baishe”,这是在拼音的拼写方面犯了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的错误,“色”的拼音是“se”,是平舌音。

其三,“壮族先民”译为“The ancient people of Zhuang nationality”,也并不妥当,极少用“ancient people”来指代“先民、祖先”,改译成“the ancestors of Zhuang people”即可,这样就很清楚明了了。

其四,“由自然崇拜开始,到祖先崇拜,最后发展到信仰多神”,这是说明壮族先民的信仰演变过程,“从……到……”,而“发展”这一词是不必生硬译出的。

其五,“唐宋”是我国的朝代,外国人在看到“Dang and Song Dynasty”这样的表述时,如果对中国历史了解甚少,是无法理解到底是什么历史时期的,因此,很有必要用括号的方式加上其对应的公元纪年,以便使目标语读者能明白是何时期。另外,“唐”的拼音为“Tang”,而非“Dang”,此处译者出现了送气音与不送气音混淆的问题,可能是受某种方言影响所致。

其六,“壮族地区”译成“local areas”并不够准确,因为前文先是提到了百色,之后以点带面,描写宗教信仰在壮族地区的发展演变,从“百色”讲到“壮族地区”,百色只是壮族地区中的一部分,因此“local areas”难以让人明白到底是百色当地,还是各壮族聚居地当地。对此,笔者认为,结合上下文以及壮族宗教发展的历史,此处应该不能用“local areas”表示壮族地区,而应如实将其译出来。

其七,“岑大将军”译为“the general Cenda”实为谬误。据《壮族民间故事选》中记载,岑大将军指的是流传于广西西部传说中的人物——岑逊,他身材高大,相貌特别,力大无穷。他走遍壮乡,开山辟岭,挖通了左、右江和红水河,消除了洪水灾害,并带领众人消灭毒蛇猛兽,让大家安居乐业。人们推举岑逊为首领,称之为“岑逊王”。土皇帝派兵掠夺,岑逊率众用铁扁担作武器,杀退官兵,鲜血染红了河水,变为红水河。土皇帝无可奈何,只得向玉帝求救,于是玉帝派了天将前来助战。岑逊因打败玉帝派来的天将而激怒了玉帝,玉帝亲自下凡与之决战,岑逊不幸被玉帝用宝剑砍死。岑逊殉难后,官兵卷土重来,老百姓又重新遭了殃。后来老百姓为了纪念岑逊敬,将其奉为神人。[18]可见,岑大将军并非名为“岑大”的将军,而是“姓岑的大将军”,所以,可以将其译为“General Cen Xun”。

其八,“念经禳解”译为“preach”并未能完整传达原文的意义。前面提到“每遇到红白喜事、三灾六难”,即表明无论是遇到好事还是坏事,道公和巫婆都会参与到仪式中,如果是好事,一般只有念经,但如果是不好的事情,就会有禳解——向神祈求解除灾祸。壮族地区道教盛行,因而民间的许多重要事情的仪式,都有道公或巫婆参与,念经或做其他法事活动,庆祝喜庆之事,超度亡灵,或化解灾难。这个句子包含的文化内涵较多,译者在翻译“红白喜事、三灾六难”的时候,译文还是比较不错的,将其进行了意译,通俗易懂,但“念经禳解”却与“preach”含义相去甚远。根据《牛津高阶词典》,“preach”的含义是“give a sermon, esp in church (讲道,布道,尤指在教堂中)”;在《朗文辞典》中,其释义为“to talk about a religious subject in a public place, especially in a church during a service”;在《韦氏词典》中,其释义为“to deliver a sermon;to urge acceptance or abandonment of an idea or course of action”;根据《柯林斯词典》,其释义为“when a member of the clergy preaches a sermon, he or she gives a talk on a religious or moral subject during a religious service”。从以上4本词典的释义不难看出,“preach”的词义主要是“讲道,布道”,即在宗教活动中发言,呼吁听众放弃某种信仰,这样的行为通常发生在教堂中,这与壮族文化中的道公、巫婆念经禳解的主旨是大相径庭的。道公与巫婆做法事活动的场所通常是在事主家里,而且其目的通常是为喜事添庆,为死者超度亡灵,化灾解难,并无传播宗教、传播意识形态之意。因而,“念经禳解”译为“chant to make good wishes to the new couples, release the soul of the dead from suffering or avert the misfortunes”基本能概括该短语的意义,传达壮族民俗文化特有的文化内涵。

针对以上的问题,该段话可以改译为:Religion & Rite. Zhuang people in Baisedo not have a unified religion. At first, the ancestors of Zhuang people worshiped nature, then to their own ancestors, finally to many gods. After the Tang(618⁃907 AD) and Song (960⁃1279 AD) Dynasty, Taoism and Buddhism were introduced to Zhuang areas, and many temples and altars have been built, such as Temples of Confucius, Guanyin, Guandi, the God of Land, General Cen Xun, etc. Taoism has great influence on Zhuang people. When there are funerals and weddings or other misfortunes; Taoist wizards or witches would be invited to perform rites to invite good luck or disperse misfortunes.

Zhuang people has formed their own special life rituals from birth, wedding to funeral, and some of the rituals even become regular conventions.

通过对一些富含壮族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改译,纠正一些译者翻译时的无心之错,并通过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道公与巫婆”等,一方面,减轻了读者负担,使得译文的可读性更强,另一方面,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英文可以提高译文的流畅性。

总之,壮族有着自身独特的信仰文化,这些信仰文化与英语国家的信仰文化有许多相异之处。因此,要将这样的文化介绍给目标语读者,译者须对受众的阅读习惯进行比较准确的预判,了解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文化背景等情况,通过增译或省译等多种手段,对文化空缺的内容进行处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壮族民俗文化。

[1] 梁庭望.中国壮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83.

[2] 梁庭望.中国壮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83.

[3] 《良庆年鉴》编纂委员会.良庆年鉴[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49.

[4] 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632⁃635.

[5] 陆莲枝.壮族麽经布洛陀民间信仰解读及英译策略[J].民族翻译,2019(1).

[6] 翟鹏玉. 花婆崇拜与民族生态审美叙事[J].柳州师专学报,2005,20(2).

[7] 译文摘自崇左市壮族博物馆,《中国日报》英文版也是如此翻译。

[8] 翟鹏玉. 花婆神话与壮族环境伦理的历史建构[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9] 何志敏. 壮族创世女神姆六甲到生育女神花婆的嬗变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9,24(5).

[10] 李素娟,贾雯鹤. 壮族花婆神话的文学人类学解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11] 麦红宇,关熔珍.广西民俗文化词英译案例评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1).

[12] 摘自崇左市壮族博物馆。

[13] 过伟. 珠江流域原住稻作民族人文始祖论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4] 韩家权等.布洛陀史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1.

[15] 金丽,蒙元耀. 壮族民间故事选壮汉英对照读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1.

[16] David Holm. Killing a buffalo for the ancestors: A Zhuang Cosmological Text from Southwest China [M].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2003:62.

[17] 摘自百色市右江民族博物馆。

[18] 农冠品,曹廷伟. 壮族民间故事选[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20⁃22.